•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风湿消息

2023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风湿免疫科博士后招聘启事

栗占国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任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主任,风湿免疫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临床免疫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风湿免疫学系主任

研究领域: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免疫干预、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干燥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免疫治疗。 

主要成就: 

长期从事风湿免疫病临床工作,致力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研究。近年来,发现了新的致病分子和致病细胞亚群,并将研究成果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患者诊治。在Nat Med, Nat Commun, Science及 Lancet Rheumat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80余篇,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为973首席科学家,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吴杨奖及北京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奖获得者,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促进会风湿免疫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八届主任委员,国际风湿病联盟(ILAR)和亚太风湿病联盟(APLAR)前主席,《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和Rheumatology Autoimmunity主编,《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副主编。

博士后招收类型:科研型/临床型

博士后招收研究方向:

1、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分子机制及新型治疗方法;
2、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分子分型及免疫治疗


苏茵  主任医师 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

任职: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风湿免疫研究所 副所长

研究领域:

风湿免疫病的诊断、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研究;炎性关节炎早期诊断、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靶向治疗的研究

博士后招收条件: 具有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临床医学、生物信息等相关专业背景; 具有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经验者优先。

博士后招收类型:科研型/临床型

博士后招收研究方向: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炎性关节炎发病的免疫机制及其相关免疫治疗体系的研究。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女医师协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   候任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第十、十一届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第三、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风湿病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风湿免疫分会第一届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风湿免疫病医联体联盟第一届理事会 副理事长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风湿病与分子免疫分会 副会长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第二届风湿免疫学专家委员会 常务委员兼银屑病关节炎学组 组长;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风湿免疫病学分会 常务委员

《医学参考报·风湿病频道》副主编

《中华内科杂志》、《中华风湿病杂志》、《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ARD中文版》及《BMJ中文版》编委

主要成就:

长期致力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银屑病关节炎(PsA)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中的研究,推动了临床前期、早期及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承担并完成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及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科委协同创新重点项目共10项,获批基金超过1600万。在NEJM、Lancet Infect Dis、Nat Commun、Nat Med. Sci Adv等杂志发表SCI文章40余篇,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著作80余篇,主/副编(译)或参编写了30部风湿病学专著。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北京医学科技奖壹等奖及华夏科技奖一等奖等13项。指导毕业硕士生4名、博士生8名、国内访问学者8名。

临床研究方向:

1.临床前期、早期及难治性RA的临床预测模型及免疫治疗的研究

2.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及免疫靶向治疗的研究


何菁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任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 主任

研究领域:

自身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主要成就

以第一/通讯作者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Nature Medicine、JAMA Network open,Immunity、Ann Rheum Dis和Lancet Rheum杂志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应邀为Nat Rev Rheum和Clin Rheum等杂志撰写述评。

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北京医学奖一等奖、华夏一等奖。先后主持国家、北京市自然基金及新星计划及交叉学科合作课题等10余项。
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茅以升青年科技奖;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主要社会兼职:

担任《Immunology》副主编和《Clinical Rheumatology》的青年副主编(JAE),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

博士后招收类型:科研型/临床型

博士后招收条件:具有流行病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临床医学,生物信息学等专业背景。

博士后招收研究方向:免疫调控治疗;风湿病的早期诊断模型建立。


贾园,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任职科室副主任 

研究领域:风湿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关节炎、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成人Still’s病等。

主要成就:从事风湿免疫工作二十余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及教育部回国人员启动基金、ILAR等项目。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Journal of Autoimmunity、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Clin Exp Rheumatol、Clin Rheumatol、J Cell Physiol等)及核心期刊论文三十余篇。曾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第四完成人)、中国免疫学会优秀论文、APLAR青年研究者奖、北京免疫学会青年学者奖。已指导毕业硕士生5名,在读3名,博士生副导师2名。主要社会兼职包括中国女医师协会风湿免疫专委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医促会风湿病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常委,海医会风湿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硬皮病与肌炎研究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北京免疫学会理事。

博士后招收研究方向:

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


孙晓麟,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自身免疫病的免疫稳态失衡及其靶向治疗

自身免疫病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及临床应用

主要成就:

长期从事风湿免疫病科研工作,致力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干燥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研究。近年来,发现了多个新的免疫调控细胞亚群和生物标志物,并将研究成果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患者诊治。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青年项目5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在JAMA Network OpenAnn Rheum DiseLife等刊物发表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SCI文章40多篇。 

曾获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学者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北京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学术奖励。

为北京免疫学会理事、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精准医学分会委员、《Frontiers in ImmunologyGuest Associate Editor、《Frontiers in MedicineGuest Associate Editor、《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编委及《中华全科医学》青年编委。

博士后招收研究方向:

1、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免疫病发病的免疫稳态失衡机制及靶向治疗方法;

2、风湿免疫病的生物标志物筛选与临床应用研究


郭建萍,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自身免疫病高风险易感基因的功能与调控机制及免疫干预研究

学术兼职:

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

《The Journal of Gene Medicine》副主编

《Frontier in Genetics》编委

《Frontier in Lupus》编委

《Rheumatology & Autoimmunity》编委

科研工作:

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3项。近年来在《Ann Rheum Dis.》,《Arthritis Rheumatol.》,《Rheumatology》等风湿免疫学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21篇。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一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教学工作:

作为导师或副导师,指导毕业硕士生3名、博士生6名;在读博士生2名。所指导博士生荣获北京大学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

获奖: 

荣获2020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0年度《北京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期间优秀基础研究成果汇编》优秀成果奖;2013、2016和2021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

博士后招收类型:科研型

博士后招收研究方向:

风湿免疫病相关高风险易感基因的功能及调控机制,及其作为免疫干预靶点的潜在临床价值。


胡凡磊,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任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研处副处长

研究领域:

从事风湿免疫病发病机制以及免疫诊治研究,针对临床痛点和瓶颈问题开展转化研究探索。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自身抗原-B细胞-自身抗体”的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病的新型免疫诊断和干预策略。

主要成就:

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Endocr Metab Immune杂志专栏主编,Front Immunol、Exp Ther Med杂志编委。揭示了B细胞功能异常等发病机制,鉴定了清道夫受体SR-A等生物标志物,探索了B细胞疫苗等干预策略,为疑难性风湿免疫病提供了新型血清生物标志物,并提供了潜在免疫治疗新策略,可诱导疾病缓解。近5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Ann Rheum Dis、J Autoimmun、J Immunol等发表SCI论文25余篇;承担国自然、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及交叉学科合作课题等项目10余项;申获(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高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北京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学者奖等奖励。作为导师及副导师,已指导毕业硕士生5名、博士生9名。

博士后招收类型:科研型

博士后招收研究方向:

基于“自身抗原-B细胞-自身抗体”的自身免疫病新型免疫诊断和干预策略研究。




风湿免疫科/风湿免疫研究所学科介绍

(一)学科概况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风湿免疫研究所是国内创建最早的临床免疫学科之一,为国家临床重点学科、教育部创新团队、北京市风湿病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内首个亚太风湿病中心、北京大学临床免疫中心。

该学科目前已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在Nature Medicine、Science、Cell H&M、Immunity、Lancet Rheumatology等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在国内外风湿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主编或主译了《类风湿关节炎》、《凯利风湿病学》及《Sjogren's Syndrome》等30余部风湿病学专著及教育部、卫生部统编教材,为北京大学风湿免疫病学的教育工作和我国的风湿免疫病学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学科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治及机制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治疗及干燥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方法居国际前列,牵头了973计划、国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100余项国家级课题以及多项全国多中心研究,提出了多个疾病分类标准、病情评估标准以及新型治疗策略等,成果被国际指南推荐。

首次在国际上开展了低剂量IL-2和T细胞疫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PRINT方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新的免疫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论文发表于Nature Medicine、lupus和Medicine等刊物。首次在国际上开展并系统完成了自身抗原变构肽治疗RA的临床前研究,转化成果已获SFDA批准开展I期临床试验。

在国内外首先研究了抗膜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M3受体蛋白及多肽抗体等20多项新的特异性诊断标志物,并应用于临床。其中,本学科自主研究并命名了抗α-胞衬蛋白及其多肽抗体,推动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在风湿免疫病发病机制方面,发现了一系列新的免疫细胞亚群如滤泡辅助性T细胞前体(pTfh)、炎性特征的调节性T细胞(Th17-like Treg)及其致病机制,证明了巨细胞病毒(CMV)通过分子模拟引起自身免疫病的机制及SLE免疫球蛋白基因变异的致病机制,在Science、Cell子刊等一流期刊发表论著,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新方法。


(二)研究队伍和人才梯队

目前全科有120人的临床及科研队伍,包括教授和副教授26人,博导9人,硕导/副博导12人,研究员、技术人员11人,在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40余人,护理团队25人,副主任护师及主管护师6人。学科中23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21人担任著作/杂志的主编或副主编。

该学科致力于培养一批在风湿病学和临床免疫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和后备人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具备完成国家重大项目能力的研究队伍。团队30多位成员成为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课题负责人,形成了有层次、有梯度的人才成长与培养队列。

30多位团队成员在APLAR、ILAR、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中国女医师协会风湿病学专委会、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等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担任主任委员或候任主任委员等,在Nature Review Rheumatology、Ann Rheum Dis、Lancet Rheumatology、中华风湿病学等重要学术期刊担任主编、副主编等。学科成员先后获973首席科学家、CMB杰出教授、吴杨医学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科技部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人才、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市科技新星(4人)、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学者、北京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及北京大学杰出青年医师等荣誉。


(三)国际影响

该学科获批国内首个亚太抗风湿联盟风湿病中心,为本团队开展国际合作、扩大国际影响力创造了优越条件。学科成员中20余人具有在美国、瑞典、澳大利亚、德国等海外的学习交流经历。学科带头人先后担任亚太抗风湿联盟(APLAR)主席和国际抗风湿联盟(ILAR)主席。学科中多人在国际风湿病学术期刊担任编审工作,包括《Clinical Rheumatology》副主编和《Int J Rheumatic Diseases》副主编,《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Lancet Rheumatology》、《Rheumatology》、《Ann Rheum Dis》、《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heumatology》等杂志编委,应邀主编《Rheumatology Autoimmunity》杂志,增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也为国内风湿免疫学者提供了更好的国际交流平台。

2009年以来,学科牵头主办了十四届“类风湿关节炎国际论坛”这一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得到了国际风湿病学界的高度认可,提升了我国风湿免疫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该学科与美国密执安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瑞典卡洛林斯卡医学院等共同承担了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并开展国际合作工作,并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共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上述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促进了本学科的发展。




END

来源 | 人事处

 编辑 | 朱钇璇、师雨

 声明 | 如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微信号:rmyy 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