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介绍
首页
科室动态
风湿病知识
风湿病研究
用药指南
特色诊疗
科室成果
就医指南
风湿病护理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学科带头人
风湿消息
科室概况
科普教育
专家访谈
专家团队
风湿病检验
风湿病简介
国家重大项目
已发表文献
指南与共识
临床实践导引与图解
风湿病护理
门诊护理
住院护理
护理团队
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
免疫抑制剂和DMARDs药物
软骨保护剂
骨质疏松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
激素
植物药
其他
特色诊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500问
诊疗范围
中文文献全文下载
英文文献全文下载
科室风采
就医须知
医保政策
交通指南
预约流程
门诊时间表
住院流程
联系我们
留言板
进修工作
English version
患者招募
English Version
|
中文版
搜索
首页
学科介绍
概况
专家团队
学科带头人
学科风采
学科风采
风湿消息
风湿病知识
风湿病简介
风湿科普
风湿病检测
临床实践导引与图解
风湿常见问题解答
风湿病研究
研究项目
已发表文献
中文文献全文下载
英文文献全文下载
指南与共识
用药指南
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
免疫抑制剂和DMARDs药物
软骨保护剂
骨质疏松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
激素
植物药
其他
特色诊疗
特色诊疗
诊疗范围
专家访谈
就医指南
就医须知
医保政策
交通指南
预约流程
门诊时间表
住院流程
风湿病护理
风湿病护理
门诊护理
住院护理
护理团队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医患互动
进修信息
患者招募
风湿消息
学科风采
就医指南
就医须知
医保政策
交通指南
预约流程
门诊时间表
住院流程
风湿消息
首页
风湿消息
详情
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抑制与感染风险的困境 | 最新综述
2023
年
3
月
29
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栗占国教授和何菁教授在
Rheumatology (Oxford)
发表了题为
Dilemma of immunosuppression and infection risk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的文章综述,结合团队研究成果及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抑制和感染风险进行了详细阐述。
文章指出,感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目前相关机制不甚明确。已有研究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受损会增加感染风险。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异常、功能缺陷,以及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功能障碍在感染易感性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系统性红斑狼疮目前常用的治疗包括抗疟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和生物制剂。文章总结国内外多项临床研究显示,糖皮质激素、霉酚酸酯等传统免疫抑制剂和巴瑞替尼等新型药物通过抑制异常的
T
细胞、
B
细胞等其他免疫细胞达到治疗的效果,但同时也显著增加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感染风险。现有的临床研究和栗占国团队的前期研究成果显示低剂量白细胞介素
2
(
Ld-IL2
)、羟氯喹和雷帕霉素等药物在有效治疗疾病的同时不增加甚至降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感染风险。而免疫球蛋白治疗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率的研究结果不一,仍需进一步研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低剂量白细胞介素
2
在有效调节
CD4
+
T
细胞亚群降低疾病活动度的同时,能够影响
NK
细胞和
CD8
+
T
细胞等免疫细胞增强患者抗感染的能力。
感染仍然是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重大挑战。免疫紊乱、免疫稳态失衡、疾病活动和某些免疫抑制药物会显著增加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的风险。临床的治疗选择方面,
Ld-IL2
、羟氯喹和雷帕霉素等药物或许可用于治疗已合并感染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本综述进一步分析了
Ld-IL2
可降低细菌和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国内外同行及我们的前期的研究显示,
Ld-IL2
可降低不同疾病患者的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带状疱疹病毒、上呼吸道感染相关病毒、结核杆菌等病原体感染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Ld-IL2
在有效控制疾病活动的同时降低感染发生率的特点为临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版权所有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研究所
技术支持:
优河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