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9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栗占国教授和何菁教授在Rheumatology
(Oxford) 发表了题为Dilemma of immunosuppression
and infection risk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的文章综述,结合团队研究成果及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抑制和感染风险进行了详细阐述。文章指出,感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目前相关机制不甚明确。已有研究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受损会增加感染风险。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异常、功能缺陷,以及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功能障碍在感染易感性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系统性红斑狼疮目前常用的治疗包括抗疟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和生物制剂。文章总结国内外多项临床研究显示,糖皮质激素、霉酚酸酯等传统免疫抑制剂和巴瑞替尼等新型药物通过抑制异常的T细胞、B细胞等其他免疫细胞达到治疗的效果,但同时也显著增加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感染风险。现有的临床研究和栗占国团队的前期研究成果显示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Ld-IL2)、羟氯喹和雷帕霉素等药物在有效治疗疾病的同时不增加甚至降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感染风险。而免疫球蛋白治疗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率的研究结果不一,仍需进一步研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在有效调节CD4+T细胞亚群降低疾病活动度的同时,能够影响NK细胞和CD8+T细胞等免疫细胞增强患者抗感染的能力。感染仍然是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重大挑战。免疫紊乱、免疫稳态失衡、疾病活动和某些免疫抑制药物会显著增加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的风险。临床的治疗选择方面,Ld-IL2、羟氯喹和雷帕霉素等药物或许可用于治疗已合并感染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本综述进一步分析了Ld-IL2可降低细菌和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国内外同行及我们的前期的研究显示,Ld-IL2可降低不同疾病患者的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带状疱疹病毒、上呼吸道感染相关病毒、结核杆菌等病原体感染的发生率。综上所述,Ld-IL2在有效控制疾病活动的同时降低感染发生率的特点为临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