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风湿消息

颐贤荟 | 栗占国:临床过硬 不弱科研
 的第 540 篇文章

聚贤聚德

集荟回春妙手

仁心仁术

弘扬大医精诚


近年来,首颐医疗秉承“医者有成 健康可依”的使命,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和发展,通过搭建平台、完善机制,陆续引进各学科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搭建人才梯队,提升学科整体水平。他们以精湛的医疗技术、赤诚的医者仁心和高超的管理艺术,践行着首颐医疗 “专业 仁爱 开放 创新”的价值观,谱写着救死扶伤的大爱诗篇。我们以“颐贤荟”专栏的形式,陆续展示这些医者风采。

期人物为首颐医疗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专家院长、风湿免疫学专家栗占国教授。

01

人物简介



                         


栗占国 -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主任、风湿免疫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医学部风湿免疫学系主任


中国免疫学会自身免疫分会 主任委员
中国医促会风湿免疫分会 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8届主任委员
太风湿病联盟(APLAR)前主席
国际风湿病联盟(ILAR)前主席
WHO骨与关节健康委员会(ICC)委员
973首席科学家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杂志兼职:
主编: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Rheumatology & Autoimmunity
副主编: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Semin Arthritis Rheum
Clin Rheumatology
IJRD
编委: 
Nature Rev Rheum
Lancet Rheum
Ann Rheum Dis


02

人物印象




栗占国教授案前墙上正中位置的书法写着

“诚以修身  信以立世”

他表示:这是我的人生信条。



03

医路心声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谈及所带领的团队和学科的发展历程,栗教授拿出一本建科纪念的精美画册。

画册封面上,鲜红的底色和飞扬的金色“足迹·追求”字样,勾勒出了这支风湿免疫学科团队的热血与自豪。

求真务实,厚积薄发,从筚路蓝缕到勇立潮头,北大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在学科带头人栗占国教授的引领下,从普通的临床学科,到站在国际前列,经历了跨越式发展的历程。
硕果累累的背后,到底是怎样的耕耘?
栗教授分享了关于学科建设和个人发展的心路历程。 




信念

做的“不错”还不够,要做到“最好”


在栗教授看来,不管是做好一个学科,还是做好一名医生,前提都要有一个“高”的定位。
学科的定位,要多高?
栗教授的回答简单直白:
“在本院或者本地区同类科室中
做到最好的之一
他说,在一个大型综合医院里,任何一个科室“靠天吃饭”都能“生存”,但难以发展得更好。因此,学科发展首先应有一个高的定位。
而学科发展的核心是人才,个人的定位,也是要“高”。
以医生为例,定位是
“优秀的医师”

又如何能够成为优秀的医师呢?

栗教授反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临床医师只是按部就班,那只能拿及格60分;满分100的话,另外那40分怎么出来的?

“高定位、重策略、有方法。”栗教授说:“医疗、科研、教学、学术活动等,都需要时间,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敬业、勤奋,是他对团队成员的基本要求。

栗教授儒雅而随和,但是不少学生甚至高年医师却表示很“怕”他,因为稍微有松懈就达不到要求。

锐意进取,严格要求,磨炼出了这样的团队——130多位临床及研究人员,正、副教授26人,博士后导师7人,博导11人,硕导/副博导12人;27位PI承担国家级项目,发表SCI论文近500篇;培养出博士127人,博士后5人,硕士54人;每年接诊十几万人次,是国内外知名的风湿免疫疑难病中心。



信心

临床科研缺一不可


围绕“高”定位,栗教授认为学科发展的策略是“临床过硬,不弱科研”

首先,临床实力和技能是学科和个人发展之本,一定要过硬。

如何做到临床“过硬”呢?

掌握本专业疾病的国际规范、国内规范、专家建议,能日常诊治常见病,可以认为临床“及格”了。

“及格”后,科室或医生应该加强对疑难病的诊疗,这是加分、能出亮点的工作。

在这里,栗教授特别提到了医者的担当和信心。

他说,如果碰到疑难病人不能诊治或退却,那就很难进步;而承担疑难病人救治责任的信心,又是基于医者对于疾病诊疗知识、技术的掌握。

栗教授说:“除非很晚期的病人,没有缓解不了的风湿免疫疾病,这种信心要传递给患者。”

试想,全国那么多医院,诊疗方法、水平都差不多的情况下,病人为什么愿意到你这看?

以风湿免疫疾病为例,在医患交流中,医生是告诉患者“你这个病很难治好”,还是告诉患者“可以治的好,达到临床缓解”——显然后者表述给患者传递一种信心,有大量患者已经完全缓解。这个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就会提升,更愿意配合治疗。

临床强,患者受益,学术自然活跃,临床研究更容易开展——临床与科研“互为驱动”的局面逐渐打开。


在首颐医疗中青年人才培训班授课
围绕“不弱科研”——如果一个医院的定位是学术型的,学术研究必须做。而基础研究只占其中一小部分,更多的研究应该是基于临床、基于患者需求的。
“即便是个案报道,也是研究;临床研究与其他研究相比,一般不需要太多经费就能开展。很多国家项目、市级项目也是基于临床问题。”栗教授说。
栗教授自己牵头了97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得一系列从发病机制到诊治方法的原创性成果。
教授特别强调,做研究、发文章不是目的,不应该只是为了个人晋升,应该是让自己的发现使患者受益、使同行了解,应在意经手的这个病案的经验怎么让别人知道,这不仅能反映出技术的独到之处,更是让学术界受益,让更多患者预后改善。
“往往外部给予一个医院或医生好的评价,正是因为他在临床诊治的独到之处,而研究和文章发表就是有效途径。”栗教授如是说。




笃信笃行

科研源于临床,科研服务临床 


医生做临床已经很辛苦,对于如何做好临床和科研的平衡,栗教授给出了方法。

栗教授说:“是患者至上。研究应该是源于临床,又服务于临床,回归到患者的诊治。”

他常常这样教育学生:临床医生最根本的就是为病人解决问题,如果这个病人是你的同学,你的亲戚,你会怎么做?那肯定是想尽办法帮他解决问题,去请更高年资医生、请会诊。

他要求团队成员不能“只做处方医生”,在临床中要带上研究意识和理念去解决患者的问题,对临床诊治中遇到的问题,有所探索和见解。

栗教授也正是这样亲身实践的。在风湿免疫科的查房工作中,对疑难及重症病例剖析讨论,从诊断到治疗,到国际上怎么做,如何规范,如何个性化等。北大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的大查房也被学生们称为全院最值得参加的查房之一。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患者至上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意识去做临床,他带出了一个医疗、教学和科研全面发展的学术型群体。

栗教授还强调要重视学术氛围的营造。对于一个医院或学科来说,围绕患者至上,打造一个学术型的、积极向上的氛围,非常重要。
首先学科带头人要以身作则。
栗教授直言,如果学科带头人不能以身作则,这个科室很难有发展;如果带头人不敢担当,一有难度的病患都转院,不敢面对挑战,临床水平就会止步。
用人得当,各尽其职。
将合适的人放在最能发挥特长的位置,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鼓励每个人有自己的专业方向,形成自己独到的学术研究领域,再去拓展。
还要有分工、有合作,比如主任就是去做主任该做的事,住院医就是去做住院医该做的事,主治医生不能做住院医的事,否则导致管理混乱。
“当日事当日毕,当天完成的事再晚也比第二天做要早。大家都动起来,都在努力,形成“患者至上的”的氛围,这个团队才能做好,这个科就发展了;当每个医生都做强,这个学科自然就强。

谈及首颐医疗旗下医疗机构的学科与发展,栗教授表示,比如邯钢医院定位可能应该是当地最好的医院之一;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首钢水钢医院作为三级以上综合医院,应该向研究型医院发展,也正是目前医院领导主抓的方向;社区医院定位基层健康管理。院班子导向、科主任带头、营造氛围,具体方法有很多,根据学科自身特点、学科特色去探索。只要定位明确、目标高远,有过硬的临床、向上的团队,首颐医疗必会有更好的发展。

 

医生强,学科强;

学科,医院强;

医院强,医生强


资料来源:
首颐医疗中青年骨干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