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丽的“蝴蝶”为何变成了我的困扰读过台湾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的人都会清楚地记得:美丽清纯的女孩“轻舞飞扬”,因患有“红斑狼疮”而香消玉殒,让无数人为之伤心不已。在2011年上映的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明天是否来临》中,“红斑狼疮”再次成为影视剧中的“主角”,女主角伊能静一夜之间身体不能动弹,遭遇了“红斑狼疮”的“袭击”……就像白血病因《血疑》的成功播映在社会引起很大反响一样,“红斑狼疮”在小说影视作品中的频频“现身”,引发了人们对该病的密切关注,使其逐渐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疾病。“红斑狼疮”,简称“狼疮”,这名字咋听起来让人感觉毛骨悚然,使人立即联想到动物世界中饿狼撕咬食草动物的血腥残忍场面。不过,“红斑狼疮”除这一恐怖的名字外,还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蝴蝶病”,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红斑狼疮”疾病名称的由来。13世纪,国外学者Rogerius Frugardi发现一种奇怪的疾病,它易累及年轻女性的面部,引起皮肤侵蚀性损害,就像狼撕咬过的伤口一样。因此,就以“lupus”一词来命名它,该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狼”的意思, “红斑狼疮”疾病就这样与“狼”联系上了。其实,“红斑狼疮”疾病较少引起“狼咬过样”的溃疡性皮疹,而常表现为单纯的境界清楚的红色斑状皮疹,于是国外学者Biett提出以“离心性红斑”来重新命名它。1851年,Biett的学生Cazenave首次正式应用了目前的名称—“红斑狼疮”。后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红斑狼疮”患者面部皮疹经常表现为“蝴蝶样”形状,在鼻梁及面颊部对称分布,如图2-2-1所示,好似一个可爱的蝴蝶停落在患者的面部短暂休憩一下,所以它有了“蝴蝶病”这一好听的名字。鉴于“红斑狼疮”这一恐怖名字可能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不良影响,所以当代国内著名风湿病专家陈顺乐教授曾多次提出摒弃“红斑狼疮”的称法,建议改用“蝴蝶病”这一通俗易懂患者更易接受的病名。如果这一提法得以实现,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甚至是医务工作者,都会由衷的感到释然和欣慰。“红斑狼疮”在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没有确切的同义病名,但从“红斑狼疮”的主要临床表现来看,则可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查到类似记载。早在东汉时期,
张仲景著的《金阙要论》 记载了“面赤斑斑如锦纹”、“面目青”、“身痛如被杖”等词语,描述了面部有红斑及全身疼痛等表现。《诸病源候论》记载:“温病始发,出于肌肤,斑烂隐疹,如锦纹也”,这些词语与“红斑狼疮”急性期高热伴有红斑皮疹相近。近代我国最早的“红斑狼疮”病例报告系1928年由Brown CF报道,刊登于当年的《The China Medical Journal》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