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风湿消息

『中流砥柱』第一期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治疗中的挑战和展望


   /编者按

为进一步推动风湿免疫学科的发展,提高中青年医师对风湿免疫病的诊疗水平,CCMTV风湿免疫频道打造《中流砥柱》特别栏目第一期,以“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治疗中的挑战和展望”为主题,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栗占国教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石连杰教授及河北省中医院 罗亚萍教授三位专家围绕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问题逐一展开解读。


本期内容干货超多,文字不能详尽

一定要看视频哦!

Q1:类风湿关节炎诊疗要点有哪些?

栗占国 教授





许多患者因关节肿痛而前来就诊,然而关节肿痛并非仅是类风湿关节炎(RA)的表现,它还可能出现在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反应性关节炎以及银屑病关节炎等多种其他疾病中,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鉴别诊断。

在进行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过程中,需要重点抓住其临床特征:首先要明确是否存在持续性对称性的小关节和手关节的肿痛;其次要注意是否有晨僵现象;最后可以通过检测一些血清标志性抗体如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等协助诊断。通过临床主导下结合实验室指标分析,大多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都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

另外,在一些不典型类风湿关节炎情况下,比如早期或60岁以上发病的患者,则需要综合考虑其发病特点、年龄和起病缓急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正确诊断。

罗亚萍 教授




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滑膜炎和血管翳形成。因此,临床上患者表现为肉眼可见的关节肿胀,超声检查下可观察到滑膜增厚和血流信号。这些特征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有力依据。


Q2:如何识别早期类风湿关节炎?

罗亚萍 教授




超声检查以其高精准度和无创性的特点,已成为辅助识别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可靠工具。在临床实践中,有时我们难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关节炎,这时我们会借助关节超声技术来判断是否存在关节滑膜增生及血流信号异常等情况。同时,结合其他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的理化检查指标综合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早期类风湿关节炎。

栗占国 教授




经过多方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反复验证,近端指间关节和腕关节出现对称性、持续性的肿胀和疼痛,往往被视为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指征。


Q3:RA的诊断上有哪些陷阱以及如何做好鉴别诊断?

罗亚萍 教授




类风湿关节炎还需与产后受凉引起的关节痛进行鉴别。在我们的科室,经常会遇到产后关节痛的患者,其主要症状通常包括关节发胀,部分患者甚至表现为对称性关节胀痛并伴有晨僵现象。然而,仔细追问病史后发现,患者可能仅仅是感觉“胀”,并不是真正的肿胀。为了明确诊断,我们会进一步对患者进行血清学指标检查,如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抗CCP抗体及RF等。若这些指标均呈阴性,且彩超结果未显示滑膜增生及显著的血流信号,则有助于更准确地鉴别这两种疾病。

强直性脊柱炎等出现外周关节受累以及干燥综合征所引发的关节疼痛,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寡关节病变,并且通常不具备对称性。这一点是区分其与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鉴别标准。


栗占国 教授




RA和骨关节炎的鉴别要点:骨关节炎主要发生在远端指间关节,并且常伴有膝关节等负重关节的受累。活动增加可加剧疼痛,放射学检查通常显示骨质增生。
RA和银屑病关节炎的鉴别要点:银屑病关节炎关节受累情况多为不对称性,有时出现残毁性病变,常伴有银屑样皮肤表现。
RA和反应性关节炎的鉴别要点:反应性关节炎是一种继发于其他部位感染后的炎症性关节炎,最常见于肠道、泌尿生殖道和呼吸道感染,其特点是发作时间较短,常伴有上述前驱感染情况。
在一些系统性风湿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亦可伴随关节受累。这些关节症状通常表现为弥漫性关节肿痛,且其症状相对较轻。梭形肿胀较为少见,如若在患者身上出现,需考虑是否存在两种病重叠的可能性,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类风湿关节炎的重叠,即Rhupus综合征。


Q4:如何更好地实现类风湿关节炎的深度缓解?

石连杰 教授





想要实现RA深度缓解,标准的选择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标准较多,如DAS 28-ESRDAS 28-CRPCDAISDAIBoolean标准,除此之外还有临床深度缓解(clinical deep remissionCliDR)标准。
对于深度缓解,我个人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我倾向于采用CliDR标准。这一标准更为严格,要求患者无关节肿胀、无关节压痛,且炎症指标完全正常。尽管实施这一标准难度较大,但是我仍然认为此标准更有助于患者获益。


罗亚萍 教授




在临床实践中,患者自行停药的事件屡见不鲜。根据我们的观察,患者的复发时间与用药时长成正比。

在我们基层医院,临床上我们的用药方案仍然以传统缓解病情抗风湿药(DMARDs)为主。甲氨蝶呤单药疗效不佳时,可考虑联合来氟米特、艾拉莫德或雷公藤等药物。有时因为患者经济的原因,甚至可能采取三联用药以期达到临床缓解。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较高的情况,考虑到传统DMARDs起效较慢,在控制疾病活动度方面,有时候会选择糖皮质激素作为桥接治疗以尽快控制疾病活动度。

 此外,患者教育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工作,最大程度上避免患者自行停药,并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栗占国 教授





针对罗教授所提及的甲氨蝶呤单药疗效欠佳的情况,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1.对于个别难治性RA患者,在现有剂量基础上,甲氨蝶呤的用量可加至17.5mg20mg/周,以提高其疗效。
2.为进一步提高甲氨蝶呤疗效并降低其不良反应,可以联合应用羟氯喹或柳氮磺吡啶,即一种强效药物与一种中等强度药物相联合,较于单独使用高剂量甲氨蝶呤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3.对于病情特别严重的患者,也可以采用甲氨蝶呤联合来氟米特方案,但务必密切监测患者的血象及肝肾功能。
4.甲氨蝶呤联合半量或足量的JAK抑制剂也是一个可行方案。
选择更为严格的评估标准如CliDR标准将有助于实现RA患者的临床缓解和降低致残率。不管是单药治疗还是联合治疗,制定用药方案关键在于患者是否能达到相应的缓解标准,并且能够持续较长的缓解时间。



Q5:如何避免或预防类风湿关节炎致残?

罗亚萍 教授




想要最大限度地避免致残,首要任务是使患者达到临床深度缓解。其次,在控制疾病的前提下,实现药物的减停也至关重要。关于药物减停,我有以下几点经验分享:

首先,需要确保患者症状消失,ESR和CRP达到正常值。其次,在这种情况下,可考虑给患者做一个关节彩超,以观察滑膜中是否还有血流信号。只有满足这些条件下我们才会考虑逐渐减少药物剂量,且在减量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


栗占国 教授




给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同样重要,这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并能够避免因自行更换药物或停止用药而引起疾病的复发和症状加重。
在处理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时,需要注意是否合并骨关节炎。骨关节炎可有骨质增生或关节积液,需及时处理,否则会影响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
对于膝关节积液问题,我认为主要存在两种情况需要特别关注:
一种情况是当积液量较多时,应考虑进行积液抽取,并临时关节腔注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来迅速缓解相关症状。另一种情况是积液量不多或有骨擦感,但患者仍感到关节疼痛,可以考虑使用人工关节液进行治疗。总之,必须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注射何种药物,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Q6:CliDR评估标准的特点有哪些?

栗占国 教授




常用评价达标治疗的综合指标如DAS28SDAICDAIBoolean等标准计算复杂。而CliDR作为一项更为简便的评估标准,具有更严格的要求,其定义为:28个关节肿胀关节数(TJC)为028个关节压痛关节数(SJC)为0 ESR CRP正常。
CliDR不仅易于理解,而且是一项更为严格的评估标准。例如在Boolean 1.0标准[SJC1TJC1CRP1mg/dl,患者整体评估(PGA)≤1]中,关节的肿胀和压痛数小于等于1即可符合,但不要求关节肿胀和压痛完全消失,关节破坏可能持续存在。显而易见,这些宽松的缓解标准易导致患者病情已达标“缓解”的假象,无助于RA完全缓解率的提升,并可能使得这些患者长期存在关节肿痛,最终出现残疾。诸多研究和临床实践都表明,应用更严格的临床缓解标准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预后更有利,有助于患者实现无药缓解。


Q7:各位教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无药缓解持怎样的观点?

罗亚萍 教授




达到持续深度缓解的患者是可以实现无药缓解的。然而,目前临床上只有少数患者能够实现无药缓解。但是,我相信随着新型药物的研发和更为科学的用药策略,这一比例将会大大提高。

栗占国 教授




目前我国实现无药缓解RA患者的比例不超过20%,这表明我们在这方面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我相信在全国风湿科医生的努力下,会有更多的患者能够实现无药缓解。

石连杰 教授




尽管类风湿关节炎的无药缓解率相对较低,但我们依然观察到部分患者能够最终达成这一目标,成功的关键在于患者是否能达到度缓解。

Q8:在临床实践中,有哪些误区患者容易陷入?您们在患者管理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石连杰 教授




鉴于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许多患者需要经过多次门诊随诊调整用药方案,以找到有效且适合的治疗策略。因此,在治疗初期,患者需要进行多次门诊随访,以确保用药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罗亚萍 教授




在我们的科室中,每位患者都有专门负责门诊和住院的医生。这些医生将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以确保他们能够按时复查,并根据病情需要适时调整用药方案,以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栗占国 教授




在患者管理的过程中,信心、耐心以及个体化构成了三个至关重要的核心要素。首先,我们需要为患者树立坚定的信心,让他们怀抱希望,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其次,我们需引导患者保持耐心,因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久的规范治疗过程。最后,对于医生而言,应基于患者的具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优化。


Q9:类风湿关节炎的理念是否可以应用到其他免疫性疾病中呢?

栗占国 教授




深度缓解的概念同样适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皮肌炎等疾病。
另外,恢复和维持机体免疫稳态是疾病控制和长期缓解的前提。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并不意味着免疫稳态的全面恢复。为了确保免疫稳态的有效重建,通常需要一定时长的维持治疗。

罗亚萍 教授





免疫稳态,类比于中医所倡导的阴阳平衡理论,对于人体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中医理论所述,阴阳失调亦会导致疾病发生。因此,维持一个稳定的免疫状态,对于预防和治疗风湿免疫病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是医患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患者能充分理解医生的用意,医生也能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将有助于医患之间建立信任,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栗占国 教授




我非常赞同罗教授的观点,我们目前也强调要医患共同决策,但这一定是建立在医生专业建议的基础上的。患者可以结合自身的具体状况,与医生开展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共同决定最符合患者个人情况(包括经济能力、药物使用偏好、年龄因素、具体病情等)的治疗方案。这一过程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结与展望

罗亚萍 教授




在本期节目中,我有幸与两位教授共同深入探讨了类风湿关节炎诊疗的各个环节。此次交流让我获益匪浅,并期待能为观看本期节目的临床医生和患者带来一定的启发,共同促进我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水平的稳步提升。

栗占国 教授




通过本次节目,临床医生和患者将了解如何正确诊断、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以及如何达到深度缓解,并实现长期的预后改善,避免残疾的发生。希望通过此节目,能够提升国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水平,使更多的患者受益,拥有健康的生活。


专家简介

栗占国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主任

风湿病研究所所长

北京大学临床免疫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医学部风湿免疫学系主任

973首席科学家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吴杨奖获得者

CMB杰出教授

罗亚萍 教授




河北省中医院风湿病科主任

第四批全国优秀中医人才

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病分会常委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抗风湿病联盟常委

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

石连杰 教授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

北京大学医学部风湿免疫学系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自身免疫分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青年委员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风湿病分会青年委员

撰文:赖喜琳

主编:龚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