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风湿消息

临床免疫前沿探索:青年学者共绘免疫学研究新篇章——“第十八届风湿免疫跨学科论坛”学术会议
为促进交叉学科与风湿免疫专业更好地契合与转化,激发学科发展新思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风湿免疫科于2024812日主办第十八期跨学科论坛。会议围绕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视角下的临床研究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次会议以线下结合线上直播形式召开,北京大学医学部李婷婷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夏丽敏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牟玮教授,同济大学刘琦教授,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盛剑鹏教授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主任栗占国教授及多名国内知名临床风湿病学专家和免疫学者齐聚一堂,分享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多模态临床应用中的最新成果,探索免疫疾病未来诊治的发展方向,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献上一场多视角、多元化的学术盛宴。
会议在何菁主任的主持下拉开帷幕,首先由栗占国教授致辞,栗教授在致辞中表示通过跨学科的合作能够有力推动风湿免疫疾病事业高质量发展,并介绍了本次会议的亮点内容,希望参会者能在本次会议中增进交流,拓宽视野,学有所获。
栗占国教授致辞
何菁教授主持会议
来自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的李婷婷教授介绍了生物分子相分离的智能解析与应用。生物分子相分离智能解析可用于已知致病基因新机制探索、发现相分离机制新靶点以及靶向异常相分离的药物研发。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的夏丽敏教授介绍了肝癌转移分子机制及抗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其研究表明CXCR4抑制剂/TGFβ1受体抑制剂可增敏PD-L1单抗,逆转SOX18介导的肝癌免疫抑制微环境,从而抑制肝癌转移、延长生存期。
来自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刘琦教授介绍了利用low-resource-aware学习破解适应性免疫组库及其他问题的方法。其研究提出单细胞转录组学驱动的泛癌种的个体化组合治疗方案推荐和治疗反应预测的计算框架。
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牟玮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基于多模态数据人工智能分析的疾病诊疗辅助决策。其研究提出多模态信息融合的大数据智能分析方法,实现对肿瘤发展演进在分子细胞水平的定量分析,辅助临床诊疗决策。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盛剑鹏教授介绍了AI助力空间多组学解析肿瘤微环境的方法。其研究发现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影响疗效,其团队使用AI技术探索了食管鳞状细胞癌新辅助化学免疫治疗的免疫决定因素。
最后,何菁教授为大家介绍了SLE新型免疫治疗进展。狼疮新型免疫治疗在多个方面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何菁教授指出新药设计和药物改构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探索不同临床表型狼疮患者个体化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
李婷婷教授、夏丽敏教授及刘琦教授参与热烈讨论
本次会议为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思路,促进了临床免疫学领域的交流。最后,何菁教授进行了总结和致谢,希望与会各位青年学者能够继续保持对科研的热情和执着追求,共同推动临床免疫学研究的不断前进。
让我们期待下一届跨学科论坛再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