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日下午,第十八届“风湿免疫跨学科论坛”的重磅环节——“临床免疫前沿·博士生学术会议”在北京德宝饭店五层德宝大厅成功举行。本次会议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学者和博士生,他们展示了风湿免疫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彰显了新一代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思维和学术潜力。第一报告环节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贾园教授和赵娟教授主持,每位报告者都带来了精彩的其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汇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的王毅峰博士首先发表了题为“免疫记忆的形成、维持与分化”的精彩报告,他深入浅出地解析了记忆性B细胞在机体免疫防御中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了其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展现了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科研实力。北京儿童医院主治医师赵晓珍老师以“ChatGPT与科研”为主题,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ChatGPT在科研工作中的潜在应用和发展前景。报告展示了如何利用AI来提高科研效率,辅助科研和文章撰写等,引发了与会者的浓厚兴趣。北大中日友好医院的吴诗瑜博士则带来了关于“新的抗合成酶综合征内型可改变患者预后分层”的研究,阐述了如何通过机器学习将抗合成酶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及基因表达特征分型,从而实现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赵亮硕士重点探讨了“低剂量IL-2治疗肿瘤相关性肌炎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显示其能改善患者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为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数据支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裴文文博士带来了“新型Axl受体酪氨酸激酶在调控炎症性肺泡上皮细胞模型中的免疫反应”的研究报告。通过建立狼疮肺泡出血模型,揭示了Axl受体酪氨酸激酶在固有免疫失衡中的重要作用。裴博士的研究引发了现场的热烈讨论,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启示。厦门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邓超琼博士讲述了“干燥综合征患者活化的血小板通过DEFA1促进肺纤维化”方面的研究。她详细阐述了血小板活化在干燥综合征中的作用及其对肺纤维化的影响,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这一复杂的病理过程。第二部分的“临床免疫前沿·博士生学术会议”,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李玉慧教授和曹璐璐研究员共同主持。厦门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李艳博士深入探讨了“CXCL12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唾液腺及泪腺中细胞浸润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发现在干燥综合征患者和小鼠中,CXCL12和CXCR4的表达显著上调。使用CXCR4抑制剂治疗pSS小鼠后,泪腺唾液腺淋巴细胞聚集减少,这提示CXCL12与其受体CXCR4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唾液腺淋巴细胞浸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刘伊琳博士的报告集中在“低剂量IL-2增强Treg功能在特定眼科炎症中的作用机制”上。研究发现低浓度IL-2能够有效改善干眼小鼠的泪液分泌量和眼表损伤,通过降低Th17比例,增加Treg数量和抑制能力发挥抗炎作用。刘博士的研究为眼科炎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展示了IL-2在非传统领域中的应用潜力。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张昕博士主要分享了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结合空间转录组技术探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肿瘤免疫微环境特征,并开发模型辅助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林佳兴博士讲述的题目为“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 Are Associated with Enhanced Anti-tumor
Immunity and Better Prognosis in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研究通过多种数据挖掘揭示了B细胞和三级淋巴结构在膀胱肿瘤微环境中增强了抗肿瘤免疫反应,同时提示更好的预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宋宇轩博士展示了题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3(FGFR3)通过驱动免疫抑制表型诱导膀胱癌免疫治疗抵抗”的研究。汇报中提到FGFR3突变型膀胱癌细胞呈现高FGFR3表达、高缺氧代谢、T细胞激活受限和低免疫反应特征,导致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该结果揭示了成纤维细胞在膀胱癌中的“双刃剑”的作用。每环节的汇报结束后,全场互动讨论热烈,思想碰撞不断。与会者纷纷就报告内容提出问题,台上台下的观众与讲者之间的互动达到了高潮。会议在下午5:20进入总结环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何菁教授对博士生们的报告进行了高度评价,肯定了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中取得的创新成果。她指出,青年学者是未来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期待他们在未来继续努力,为风湿免疫学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此次高水平博士生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不仅加深了风湿免疫领域的研究者们对各自领域的理解,也为未来的科研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期待这些青年学者能够在各自的研究道路上继续前行,为临床免疫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