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风湿消息

向世界传播风湿免疫学“中国声音”
向世界传播风湿免疫学“中国声音”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研究所栗占国教授访谈

作者:刘喜梅 | 来源:人民政协报

 

C2019-10-09zx601_P_1_372_600_1451_1228

“一个人的能量能够被放大,归根结底,在于团队力量的汇聚。如同我们看国庆阅兵,受检阅的只是少部分人,但被点燃的却是全民的激情。”

——栗占国

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共和国迎来了70华诞。在世界瞩目的历史起点上,各行各业的中国人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喝彩。

作为留学归国20年的风湿免疫病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栗占国教授和他的团队选择的喝彩方式是———为我国风湿免疫学站在世界前沿助力。

知难而进,蹊径变通途

1984年,栗占国考取了国内最早一代风湿免疫学家施桂英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施教授是著名的大内科专家,主要的临床方向是风湿免疫性疾病。

“那时候,我国的风湿免疫病诊治才刚起步。全国只有几家医院有风湿病专业,还多数隶属于大内科或普内科。在临床上,对于风湿免疫这一类常见的‘疑难杂症’,医生常常无从下手。比如一位有发烧、皮疹、浮肿的患者,到医院应该看皮肤科、感染科,抑或是看免疫科或者急诊科?这不只是患者的困惑,也是很多临床医生的困惑。”栗占国意味深长地回忆道。

这双重困惑,也直接导致了大量患者的诊治被延误,甚至危及生命。

实际上,作为一大类疾病的统称,风湿免疫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等,它可累及多脏器、多系统,诊治起来极为复杂。至今,风湿免疫病的诊治依然是世界性难题。

栗占国选择了跟随老师在这个有诸多未知的难题领域里深耕。

很多时候,选择迎难而上,也意味着拥有了“蹊径变通途”的机会。

1988年底,在日本举行的SEAPAL(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抗风湿病联盟,即亚太风湿病联盟前身)学术年会上,因为硕士研究生期间的一篇研究论文,栗占国受邀作大会发言,其发言内容和照片被刊登在大会会报上。

那是栗占国第一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彼时,从风湿病诊断治疗到发病机制的研究,来自中国的声音还较少。受邀作大会发言的学术专家,也基本上来自日、韩、澳大利亚等国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动辄几十或上百的参会人数相比,当时我国能够参会的医生,仅仅是个位数。

“SEAPAL会议使我注意到,在我们国家之外有一个‘缤纷’的风湿病世界。看到国外同行的临床和研究水平,对比当时国内现状,我的内心受到震撼。也由此立志为这个专业的发展而奋斗。”栗占国感慨道。

厚积薄发,从国内到国际

为不负学校、医院领导以及科室两位老主任的热忱邀请和厚望,1998年底,栗占国回国承担起发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专业的任务。

此时,我国风湿免疫学研究和诊治水平和国际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大量的临床问题亟待解决,不少国际共识尚未在国内普及。

“我是带着自信和愿景回国的。因为曾经在国外学习和工作过,有了相应的临床和科研积累,所以也比较清楚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在哪儿,优势又在哪儿。比如我国的体制优势,就能较为容易放大个人的力量。如果在美国,我可能只能带领几个人的小团队做研究,但在国内,则可以培养、发展几十或上百人的团队,开展全国多中心研究。这在国外就很难实现。”栗占国坦言。

如栗占国回国之初所愿,现在,这种放大了的能量不只改变了他所在科室的发展和研究水平,也为国内风湿免疫学科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如今,团队壮大到百余人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学科,已发展为风湿免疫领域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教育部创新团队,每年的门诊量十几万人次,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内科疑难病中心之一。

“一个人的能量能够被放大,归根结底,在于团队力量的汇聚。如同我们看国庆阅兵,受检阅的只是少部分人,但被点燃的却是全民的激情。”栗占国熟知团队每个人的优势、关心每个人的发展,知人善用,把合适的人放在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位置,充分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栗占国介绍,目前他的团队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医疗、教学和科研全面发展的学术型群体。其中,25人具备高级职称,博导和硕导近20人;有海外学习经历的22人;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的23人;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至少1项以上国家级项目的20余人;培养了100多名博士和来自国内300多家医院的学科骨干和主任/副主任。此外,该团队的多名骨干分别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科技部领军人才”及“国家万人计划”等,形成了一个研究型群体、一批人才在发展的势头。

作为团队负责人,栗占国本人则在2012年当选亚太风湿病联盟主席。此后一年,他又当选国际风湿病联盟(ILAR)主席,这也是该联盟自1927年成立以来,第一次由亚洲人来担任主席。此外,栗占国还兼任了《临床风湿病》(《ClinRheum》)和《国际风湿病》(《IJRD》)杂志副主编及《自然》(《Nature》)和《柳叶刀》(《Lancet》)子刊的编委。

栗占国也一直致力于与国内其他专家共同努力,在风湿免疫学国际舞台上不断发出中国声音。

由栗占国发起的“类风湿关节炎国际论坛(IFRA)”,作为风湿免疫界的国际性年度学术盛会,自2009年起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11届,为中国和国际风湿免疫学界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许多学者正是通过IFRA会议来到中国、认识中国。美国风湿病学会前主席D.Pisetsky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他曾以《长城脚下的学术盛宴》为题发表文章,对中国的风湿免疫学科发展给予了赞扬。

患者为先,做前沿性研究

“风湿免疫病多为疑难病,临床表现复杂、诊断困难。栗主任要求我们全科的医师对每一位病人都要认真负责,仔细了解病情、查体,从不典型的甚至少见的症状和体征发现线索考虑诊断,给予相应的治疗,不允许留下疑问而不去深究。‘视患者如亲人’那样去诊治,是主任的‘名言’,多年来经我们科诊治的疑难病例不计其数。”采访时,栗占国团队的陈家丽医生向记者表示,作为科室成员他们有骄傲也有遗憾,因为还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因对疾病认识不足或被误诊,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出现残疾或肺、肾严重病变,这将影响患者终生。

实际上,风湿免疫病最棘手的问题在于临床上诊治困难。为破解这样的难题,栗占国带领团队着眼于临床难题,先后申请到“973项目”以及国家自然基金委、科技部的重点和重大科技专项等上百项课题,进行了从发病机制到新的诊治方法和方案的系统性研究,并将这些创新研究成果实现临床转化,使国内外风湿免疫病患者受益———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可累及多个脏器或系统,临床预后差。栗占国团队在2016年首次应用低剂量IL-2治疗SLE获得成功。近期再次通过严谨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证实,低剂量IL-2安全有效,患者感染发生率降低,成果发表在风湿免疫领域顶级期刊《风湿病年鉴》(《ARD》)上。这也标志着,IL-2方案有望成为SLE的新疗法,使更多患者受益;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致残性关节炎。针对我国RA高致残和低缓解的现状,栗占国团队牵头的RA“长疗程三联强化治疗”方案的全国多中心研究,使RA缓解率显著提高。该方案被欧洲风湿病联盟等指南推荐,已使患者受益;

此外,栗占国团队还通过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了多种风湿病特异性分子,并据此建立检测方法用于临床……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栗占国相信:国内会有更多研究成果,使我国风湿免疫病“患者误诊误治多、致残致死率高”的现状得到改善,国际风湿免疫病舞台上将有更多的“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