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消息
2015年7月6日,风湿病发病机制、免疫诊断和治疗——教育部创新团队验收会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召开。教育部科教司高润生司长、北京大学科研部范少锋主任、医学部科研处沈如群处长、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詹启敏院士、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张毓教授以及董晨、祁海、蒋争凡教授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会议,我院刘玉兰副院长及徐涛处长到会和致辞。
验收会议由詹启敏院士主持,高润生司长、刘玉兰副院长、沈如群处长、范少锋主任先后致辞,并对该团队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创新团队负责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栗占国教授首先就团队3年以来的在风湿病基础研究、临床诊断、免疫治疗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成绩进行汇报。随后,何菁副教授、郭建萍及孙晓麟副研究员就课题组的标志性成果作进一步介绍。詹启敏院士和高润生司长肯定了该团队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及研究中取得的优异成绩,研究成果对提高我国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结题总体评价为团队优秀,成绩突出,建议进一步资金支持。
该团队为我国风湿免疫领域第一个教育部创新团队,目前已发展成具有20名高级职称的临床及研究队伍,其中12人有博导、副博导和硕导资格,18人有海外留学经历,23人发表了第一或通讯作者的SCI文章,并有近20人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近年来,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
一、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新的细胞亚群:pTfh(Tfh前体细胞),揭示了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相关性,该成果发表在著名的《Immunity》上。同时,该团队还发现了多个风湿免疫病的易感基因突变和起调控作用的microRNA以及多个调节性免疫细胞亚群在风湿病中的发病机制,为探索新的免疫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及靶点。
二、该团队牵头的全国多中心研究提出了早期类风湿关节炎(E-RA)分类标准。该标准不仅应用简单,而且灵敏性及特异性高于美国风湿病学会(ACR)2010年提出的分类标准,提高了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诊断率。同时,在国内外首先建立了早期RA和干燥综合征的血清蛋白指纹图谱诊断系统,尤其是首次命名了α胞衬蛋白,其抗体测定已在国内多家医院应用。
三、在国内牵头了多项RA临床研究,发现延长强化DMARDs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同时,通过利用HLA与抗原肽的模糊识别理论,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变构肽可用于治疗RA,已报批I期临床试验。该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利用T细胞疫苗治疗SLE患者,现该技术已经通过卫生部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
近几年该团队发表中英文文章近500篇,其中SCI文章100余篇,包括Immunity (IF=21.561)、Ann Intern Med(IF=17.81)、Ann Rheum Dis、Arthritis Rheum及J Immunol等国际著名风湿病期刊。申请并获得了多项重要发明专利,包括α胞衬蛋白及M3受体抗体测定在干燥综合征诊断及CEP-1抗体在RA诊断中的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