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风湿消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研究所2012年度回顾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研究所2012年度回顾

作者:北大风湿     时间:2013-2-4 10:41:00    浏览次数:8956 次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研究所2012年度回顾

目 录
1. 学科概况
2. “北京市风湿病机制和诊断重点实验室”启动
3. “北京大学医学部风湿免疫学系”成立
4. 第十五届APLAR学术年会胜利闭幕----栗占国教授当选亚太风湿病联盟(APLAR)主席
5. 栗占国教授当选国际抗风湿病联盟(ILAR)主席
6.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治----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启动
7. 第四届类风湿关节炎国际论坛成功举办
8. 2012年全国风湿免疫病诊治新进展研修班成功举办
9. 风湿免疫病新型药物临床研究的开展
10.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实验室对外开展化验项目
11. “我的病人我主管”----紧密协作的医护团队
12. 医患交流----《健康.风湿》
13. 风湿免疫病健康教育系列活动
14. “关节炎”及“蝶友”俱乐部成立

 

 

学科概况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风湿免疫研究所是国内创建最早的风湿免疫学科之一,2005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学科,2011年成为教育部创新团队,201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风湿病重点实验室。目前,全科有70余人的临床及科研队伍,包括教授和副教授15人,主治医师及住院医师11人,护士(师)24人,副研究员/助研和实验员13人,在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30人。该科的各位教授在国内外的任职包括亚太风湿病联盟(APLAR)主席、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主任委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heumatic Diseases》副主编、《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Rheumatology》、《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Current Opinion in Rheumatology》、《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heumatology》编委、《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中文版主编、《中华风湿病学杂志》总编、《医学参考报风湿免疫频道》总编、中华风湿病学会副秘书长等。获得的学术及荣誉称号包括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吴杨奖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教育部新教师基金获得者、北大医学部优秀人才、优秀青年学者等。

 

    风湿免疫科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风湿免疫专业博士、博士后及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12人具有博导、副博导、硕导资格。作为牵头单位或项目负责人承担了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86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级重点及重大项目30余项。与美国、英国、瑞典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建立了广泛合作。先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疗科技奖、高校科技进步奖及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0余项。

 


    已在《Ann Rheum Dis》、《Arthritis Rheum》及《中华内科杂志》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主译或参编了《类风湿关节炎》、《凯利风湿病学(中文第八版)》、《Sjogren’s Syndrome》等30部风湿病学专著及全国统编教材。

 

    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干燥综合征等疾病,在国内外首先研究并开展了抗瓜氨酸化人乳头瘤病毒多肽抗体、抗瓜氨酸化纤维蛋白原多肽抗体、抗膜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M3受体蛋白及多肽抗体、抗α-胞衬蛋白及多肽抗体等20多项新的特异性免疫诊断技术。同时,开展了T细胞疫苗等10余项新的免疫治疗方法。 


    团队中6人分别担任亚太风湿病联盟(APLAR)主席、APLAR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副秘书长、委员、中青年委员等学术职务。16人具备高级职称,12人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及副博导资格。14人有在英、美、澳大利亚等国海外学习经历。14人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英文论著。13人作为项目负责人各自主持至少一项以上国家级科研项目,5人负责国家级重点及重大项目。

 

我院“风湿病机制及免疫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启动


    “风湿病机制及免疫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启动会于2012年12月7日在北京举行。刘玉兰副院长代表院长、书记致辞,并为学术委员会成员颁发聘书,科研处徐涛处长到会祝贺。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由栗占国教授任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吴励教授、副主任委员为张毓教授,学术委员包括施一公、尹玉新、赵勇、赵明辉、栗占国及苏茵教授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及中科院等单位的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特聘专家、“973”首席科学家或国家重点项目负责人。


    会上,栗占国主任首先介绍了重点实验室的组成、工作成绩及展望。随后,由石连杰、孙晓麟、郭建萍、胡凡磊及穆荣5名课题组成员就风湿免疫病分子免疫及遗传机制、早期诊断方法的建立和免疫干预等在研课题进行汇报并听取学术委员会的意见建议。


    “风湿病机制及免疫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成立旨在结合临床需求,发挥实验室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优势,形成风湿免疫病机制及免疫诊断研究中心,大幅度提升北京市风湿免疫学科的整体实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在风湿免疫病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学术地位。同时,提高风湿免疫病的早期免疫学诊断及规范治疗水平,建立规范化免疫治疗手段。重点实验室的启动,将进一步促进实验室的基础研究及成果的转化,为建立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免疫诊断方法、推动风湿免疫病的早期诊断和规范化免疫治疗、大幅度降低风湿免疫病致残率做出贡献。

 

 

 

 

 

 

北大医学部风湿免疫学系成立

 

    “风湿免疫系建立将统一北京大学医学部各临床医学院和教学医院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考试形式和计分方法,整合教学资源,使其在北京大学内任何一家临床医学院和教学医院培养的学生和医师达到较为接近的水平。同时,推动本专业学术研讨的标注化和国际化,加强医学部各临床医学院风湿免疫医师的国际交流能力”。


    新任北大医学部风湿免疫学学系主任栗占国教授在北大医学部风湿免疫学系成立的新闻发布会说。2011年11月12日,北京大学风湿免疫学系成立的新闻发布会在北大医学部逸夫楼举行。包括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宪教授、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娄晶副司长、原中华医学会风湿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董怡教授、新成立的风湿免疫学系委员会成员和北医系统风湿免疫科医生参与了本次发布会。


    据悉,北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及教学医院共21所,其中自80年代以来相继组建了10所综合医院风湿免疫病学科,经过30年的发展,北医的风湿免疫团队不断扩大。新成立的北京大学风湿免疫学系委员会由北京大学医学部的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担任,设主任1名,副主任5名,秘书1名。此外各临床学院及教学医院推荐1-2名风湿免疫学专家作为学科系成员。


    原中华医学会风湿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董怡教授说:“北京大学医学部风湿免疫学学系的成立将会极大的促进京大学医学部各临床医学院和教学医院风湿免疫医师的培养,加速我国风湿免疫学科的国际化化进程,对于我国风湿免疫学科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今,临床免疫学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和新的治疗手段不断涌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风湿免疫学系的建立,无疑为该学科的进步与快速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大大推进我国风湿免疫学工作者临床、教学及科研水平跻身于该领域国际前列的进程!


 

 

 第十五届亚太风湿病学会(APLAR)学术年会在约旦胜利闭幕,栗占国教授当选新一届主席

 

    2012年9月10日—14日,第十五届亚太风湿病联盟(Asia Pacific League of Associations for Rheumatology,APLAR)在约旦侯赛因国王会议中心隆重举行,约旦王国Rhym Ali王妃、卫生部长、APLAR卸任主席R.Handa教授、新任主席栗占国教授及大会组委会主席L.Kazkaz教授参加了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世界各地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风湿病及免疫学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中国大陆有94人参会,是参会、大会报告及或优秀论文奖人数最多的国家。20余名中国医生做了大会或分会发言。372篇壁报中有100篇壁报来自中国临床医生及科研工作者。来自我国的7名医生获得优秀论文奖,他们分别是李春、唐素玫、胡凡磊、高辉、刘婧、陈绪勇、王丹丹、谈文峰医生。这些成绩充分体现了近年来中国风湿病的迅猛发展及为国际风湿病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在本次大会上中华风湿病学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栗占国教授当选第十五届APLAR主席。当选后的栗教授表示,APLAR是主要的三大国际性风湿病学术组织之一,本地区的专科医师和学者,应借助APLAR这一学术组织,加强亚太地区风湿病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增进广大患者健康,促进亚太风湿病领域的快速发展。APLAR是展示我国学术成绩、积极与国际交流的最好的平台之一。栗占国教授的当选表明我国风湿病学界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国际的高度肯定,以及对栗占国教授学术影响力的认可。


    此外,我国还在本次大会上在4个申办国家中,以最高票取得了2016年APLAR在上海的主办权。这必将是促进我国风湿病学发展的又一良好机遇,我们期待着此次会议的召开。


    本次APLAR大会以“新起点、新水平”为主题,国内外学者针对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骨关节炎(OA)、脊柱关节病(SpA)等多种疾病进行了研讨,对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规范用药,优化治疗方案等均有多个学术报告及专题报告。本次大会还汇报了多种风湿病在亚太地区的流行病学数据,为国际风湿病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风湿病的易感因素、遗传学、早期诊断方法及生物制剂治疗RA及SLE均是本次大会的重点内容。

 

栗占国教授接受APLAR主席胸章及gavel

 

现任APLAR主席栗占国(右三)与前任主席R.Handa教授(右一)及秘书长周昌德教授(右二)与大会组委会成员在APLAR会场。

 

 

 

 

栗占国教授当选国际风湿病联盟(ILAR)主席

 

    最近,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风湿病(ILAR)全体执委会上,我院风湿免疫科栗占国教授当选为该联盟主席。自1927年ILAR成立以来,该职位一直由欧洲、美国及澳大利亚人担任,此次为亚洲风湿病学医师首次当选,反映了亚洲以及我国风湿病学科的发展和在国际病学界的地位。


    ILAR为美国ACR、欧洲风湿病联盟(EULAR)、亚太风湿病联盟(APLAR)、泛美风湿病联盟(PANLAR)及非洲风湿病联盟(AFLAR)五个国际风湿病组织共同组成的国际性学术组织,在国际性风湿病学术交流会议组织、诊治指南和专家建议的制定以及发展中国家学术和基金支持等方面均发挥着主要作用。今年伊始,我国风湿病学界在人才培养及风湿病临床项目上已受益于ILAR。


    毫无疑问,栗占国主任当选ILAR主席对提升我国风湿病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推动风湿病领域的发展、促进与国际间的交流有重要意义。

 

 

 

 

 

早期RA分类标准临床验证及RA非干预性治疗的临床研究

 

    类风湿关节炎(RA)的早期诊断已经为广大风湿科医生所关注,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方法、治疗的研究”的研究基础上,在国内13家“三甲”医院风湿科专家的共同协作下,提出了我国早期类风湿关节炎(E-RA)新的分类标准(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2;16(10): 651-656)。


    为了进一步延续“十一·五” 科技支撑项目的研究成果,探讨各RA分类标准在早期RA诊断中的价值和作用,了解我国RA的非干预治疗的现状,我科栗占国和苏茵教授牵头并联合全国41所“三甲”医院的风湿免疫科开展“早期RA分类标准临床验证及RA非干预性治疗的临床研究”已经全面启动,希望本课题的顺利实施能够带动我国RA的临床工作,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治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组
Study Group of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 SGERA
联系人:叶华 88326454

 

 

 

 

 

第四届类风湿关节炎国际论坛成功举办

 

    北京大学医学部百年庆典系列活动第四届“类风湿关节炎国际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部主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要承办,于2012年8月18~19日在北京隆重召开。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教授及中华医学会风湿学分会主任委员、亚太风湿病联盟(APLAR)候任主席栗占国教授分别为大会致辞。来自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瑞典、瑞士、日本、台湾、香港及我国的免疫学和风湿病学领域逾470名学者齐聚北京,进行了32场精彩的大会演讲,7场专题讨论。其中主要讲者包括来自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和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主席及主要风湿病学杂志主编等顶尖专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及国内知名专家。


    大会以“新进展、新热点、新思维”为宗旨,演讲内容丰富,不仅涉及类风湿关节炎基础、诊断治疗及研究方面的进展,也涵盖病因学、遗传学、免疫学、影像学、流行病学、免疫病理学等相关学科, EULAR前任主席Kalden教授高屋建瓴的讲解了RA治疗的新靶点;EULAR临床委员会主席McInnes教授做了RA---新靶点展现新机会的专题报告;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国际咨询委员会主席Steffen Gay教授和ACR摘要筛选委员会主席Firestein教授分别对自身免疫病和RA的表观遗传学研究做了精彩的报告;瑞典风湿病学会科学委员会主席、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成员Klareskog教授阐述了RA获得性免疫研究的新进展;加拿大风湿病研究学会的创始人、主席Keystone教授对2012EULAR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叶新山教授对类风湿关节炎糖组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专题报告。


    此外香港免疫学会主席吕力为教授、台湾风湿病医学会常务理事林孝义教授、我校药学学院长江学者973首席专家叶新山教授、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院长高晓明教授、清华大学长江学者吴励教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主任张毓教授及其他国内知名学者等三十余位就RA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B细胞调控、胸腺树突状细胞、适应免疫、疼痛分子研究、胸腺细胞发育与阴性选择等方面进行论述。许多学者结合临床实践,解读诊治指南及专家共识,分析具体病例,对广大医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基因、细胞及分子水平的研究的新进展令与会代表耳目一新。


    听者认真,会场座无虚席,专题讨论环节备受欢迎,并为外宾所称赞,国内外学者激烈争论、充分交流。会议同声传译,分别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穆荣、贾园、刘栩、周云杉、杨月、徐传辉和北大医院周炜担任。


    国内外专家对此次大会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最高规格的类风湿关节炎国际会议,并已成为国际品牌型学术会议。这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必然会带动国内风湿免疫学界与国际的交流,促进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的发展。

 

全国风湿免疫病诊治新进展研修班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风湿免疫科主办的《全国风湿免疫病诊治新进展研修班》属于全国继续教育项目,截止至2012年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七届,受训医生遍及全国各地。


    研修班特邀栗占国、张奉春、施桂英、苏茵、张学武、穆荣、吕厚山、何权赢、张镭以及洪楠教授等多位知名专家介绍风湿免疫病临床新进展、新热点、诊治规范/指南、专家共识,并通过疑难病例系列解读及回顾进行诊治热点答疑(并考虑参观病房及实验室)等。此外,还专题介绍本年度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年会及我国风湿病年会的最新临床热点。从而,提高学员风湿免疫专业学科的理论和临床工作能力。


    2013年第八届《全国风湿免疫病诊治新进展研修班》定于6月28-30日在北京举办,正值我科建科30周年庆典,特邀十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就风湿病临床研究热点及难点做专题学术报告,速递最新临床热点、临床疑难专题解析:系统性血管炎的临床诊治难点释疑、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合并肝炎/结核治疗及系统性红斑狼疮顽固血小板减少/难治性狼疮肾炎的治疗;并将举办风湿免疫病护理研讨专题,就风湿病护理的热点和规范护理方法展开热烈讨论。详情请关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网站 www.bdfs.org.cn。


联系人:赵静 88324178

 

 

 

 

 

药物临床研究

    我科多次作为全国牵头单位进行了多中新型抗风湿及免疫治疗药物的国际或全国多中心临床观察。2012年在我科新开展的药观项目10项,是国内完成例数最多、最规范的科室之一。目前,治疗痛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项目正在入选招募中。
具体项目包括:

序号

项目名称

治疗疾病

1

卡那奴单抗

痛风

2

帕夫林联合用药临床观察

类风湿关节炎

3

雷奈酸锶

骨关节炎

4

CP-690,550(延长期)

类风湿关节炎

5

非布索坦

痛风

6

非布司他

痛风

7

艾拉莫德片IV期临床试验

类风湿关节炎

8

艾拉莫德片长周期临床试验

类风湿关节炎

9

安佰诺

类风湿关节炎

10

美洛昔康

骨关节炎

联系人:张建 88325222

 

 

 

 

北大人民医院风湿免疫实验室对外开展化验项目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实验室风湿病检查方法数量居全国之首,新型RA实验诊断方法陆续应用于临床,开展新技术培训班7次,受训医生超过2000人,国内近200家三级甲等医院开展上述新型早期诊断项目,受益RA患者超过300万人次。这些早期诊断项目大幅提高了RA早期诊断率其创造的价值逾千万元。α-胞衬蛋白抗体的研究是对干燥综合征诊断领域的“重要的贡献”。该成果已形成商品试剂盒,每年受益患者达60万人次(依门诊人次计算)。


    常规检验工作量与日俱增,今年我们共完成76000余人次的检验项目。实验室工作人员立足于本岗位,能够作到认真对待每一份标本,保质保量地完成每天的工作,确保了临床检验报告的准确和及时的发送,全年无差错。为本科和全院的疑难性免疫病的诊断提供了实验室依据。此外,本实验室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欧盟参考实验室,面向全国接受标本。

 

编号

项目名称

意    义

1

自身抗体谱

风湿免疫病筛查项目,对多种自身免疫病有重要意义。包括:ANAENA-4ANCAAECA、线粒体抗体IgG。

2

狼疮5项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原发性血管炎、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包括:ANAENA-4、核糖体P蛋白、DNP及抗核小体抗体。          

3

干燥综合征4项

对原发及继发性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肺间质纤维化、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包括:ANAENA-4、线粒体抗体IgG、抗a-胞衬蛋白。                     

4

类风湿5项

对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包括:APFAKAHRFIgGGPICCP

5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血管炎、韦格氏肉芽肿标记性抗体。

包括:MPOPR3

6

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特异性抗体。

7

线粒体抗体IgG

即抗线粒体抗体分型。M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M4自身免疫性肝炎,M9药物性肝炎的特异性指标。

8

抗核抗体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9

抗ENA抗体(Sm﹑RNP﹑SSA﹑SSB)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10

抗环瓜氨酸抗体

类风湿关节炎的标记抗体。

11

HLA-DR4

类风湿关节炎的遗传标记,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病情判断及药物选择有重要意义。

12

核糖体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异性抗体。

13

组蛋白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异性抗体。

14

抗角蛋白抗体

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15

抗核周因子

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16

HLA-B27

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17

抗核小体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异性抗体。

18

抗a-胞衬蛋白

诊断干燥综合征的特异性抗体。

19

抗内皮细胞抗体检测

系统性血管炎的标记抗体。

20

磷酸葡萄糖异构酶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新标志物。

21

β2-糖蛋白I测定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磷脂综合征、血栓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22

辅助性T细胞亚群

有助于免疫系统疾病的诊断、病情判断及治疗。

 

 

出报告时间:3-7天。
联系人:李云88326219

 

 

 

我的病人我主管
----紧密协作的医护团队


    我科成立30年以来,医护团队经过多年锤炼,逐步发展成一支执行力强、积极向上,团结一心的团队。

 

一、改革护理模式,落实优质护理服务

 

    2012年2月4日,我科按照上级领导安排,以改革护理服务模式为切入点,以全面履行护理职责为落脚点,实施了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改变了排班模式,修改了岗位职责……等变革措施,让每位护士逐渐树立了“我的病人我主管”的理念,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让患者住院期间充分感受到“有护士管我,有事找我的护士”。通过医护同组共同管理病人,使分级护理医嘱与病情相符、与自理能力相符;陪护率由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的60%逐渐下降到30%以下;模式改变后,增加了护士的责任感;责任护士分层级使用的探索,使责任护士的能力与病人护理的难易程度相适应。
 

 

二、利用信息技术,助力优质护理服务


    为稳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为患者提供全面、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我科紧随医院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目前在我科移动护理系统已全面推广使用,成为院内上线最多的科室之一。已实现通过患者入院时用PDA扫腕带条码识别患者身份、入院评估、健康教育、每日评估、护理记录,标本采集确认,输液管理,生命体征采集及查看等,真正做到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及时满足患者需求,提升了护理质量,保证了患者安全。2013年移动护理推车的应用,将为实现医嘱执行的无纸化,跟踪医嘱执行的全生命周期,保证患者安全提供精细化、科学化的保障。

    护理管理系统的上线,为护理管理动态化、常态化提供方便,做到了有记录、可追溯。 

 

三、规章与流程的制定和落实,扎实优质护理服务


    为了安全有效地实施和完成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我院制订了与国际接轨的护理规章与流程,目前有88条p&p,从而使各项护理工作有章可循。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深化,要求临床强化规章与流程落实情况的督察,护理管理者通过每月的自查、互查、反馈、持续改正,PDCA闭环管理流程,力争取得螺旋上升的进步。为保证优质护理质量的落实到位,护士长手持MCA,随时将巡查的问题记录、无线上传,做到了有记录、可追溯。

 

四、丰富护理内涵,提高护理专科水平


    开展优质护理之后,按照临床入径修改了护理常规,使责任护士知道“今天,我要为所管患者做些什么”。为了更好开展健康教育,我们购买了辅助工具(加长加粗的头梳、习步器等等),与医院社工部合作,为患者提供借阅免费书籍,发放宣传手册,每月定期举办“患聊会”,医护药师共同参加,为与住院患者沟通提供了平台,每次的患聊会后,患者脸上就会多了笑容和信任,促进了医患和谐。利用科室优势,与兄弟医院建立合作,携手顺义、积水潭医院,共同交流,一起进步。

 

 

五、专业学组的建立,加快学科发展步伐


    全国首次在北京护理学会成立风湿免疫学组,我科护士长,陈立红副主任护师担任了副主任委员。利用学组每季度的活动,密切了圈内同行的交流、学术氛围的营造,为促进风湿护理的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至今,全科已发表护理文章近20篇,参编书籍8本,副主译《风湿病综合治疗》。


    未经受风雨,就不能见到彩虹。经过努力,2012年我们被评为北京市100个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之一,这也是对我们在争优创优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和付出的肯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为深入持久开展优质护理,为“用心”为患者服务继续努力。

 

 

联系人:苏潇潇 88326450
 

 

 

 

 

医 患 交 流


    为了更好地普及风湿病知识,构建医患之间的交流平台以,在全科人员的努力下,成功地出版了《健康•风湿》杂志,主要介绍常见的风湿病的科普知识、病友交流、问与答等环节,深受广大病友的喜爱。

 


重视风湿病疾病的健康教育


    2012年风湿免疫科共举办了5次风湿病的健康教育活动,内容涵盖了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及系统性红斑狼疮。全年共有1100余人次参加了健康讲座。每次病友会结束后,我们都及时做好通讯工作,报道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报》以及我科的网站,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同时,每期活动我们均录制了影像资料,挂在我科网站以,让更多的病友从中获益。


          2012-3,干燥综合征病友会
          2012-3,皮肌炎病友会

          2012-6,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友会

          2012-7,类风湿关节炎病友会

          2012-12,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病友会

 

 

 

 

 

PageBreak

 

2013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系列健康教育活动

时间

病友会安排

具体负责人

2013-3-16

关节炎俱乐部

贾园/李春

2013-4-13

皮肌炎病友会

任立敏/李玉慧

2013-5-12

狼疮俱乐部

叶华/李春

2013-6-15

关节炎俱乐部

张学武/李春

2013-9-7

干燥综合征病友会

何菁/刘燕鹰

2013-10-12

世界关节炎日

陈适/李春

2013-11-9

狼疮俱乐部

穆荣/李春

2013-12-28

病友茶话会(大型)

张学武/安媛/李春

 

 

 

 

 

 

 

 

 

 

 

 

 

联系人:李春 88326454

 

 

 

 

创建病友俱乐部


    随着健康宣教工作的深入,我们也分别建立了蝶友俱乐部、关节炎俱乐部及干燥综合征俱乐部。目前蝶友俱乐部共有会员500余人,设立会长1名,副会长2名,负责俱乐部日常工作。同时,组织病友定期联欢活动、聚会活动并收集病友中的问题。在俱乐部骨干的努力下,我们还设计了一款棒球帽(如图),在活动时派发给病友。第一期普及红斑狼疮知识的画册正在筹备中。关节炎俱乐部是近半年来新成立的病友组织,目前拥有会员500余人。设立了会长1人,副会长4人,秘书1人,共开展病友会3次以及多次的病房巡讲及访视活动,让病友更加切实的感受到来自病友间的关怀及帮助。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研究所主页 www.bdf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