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消息
研究发现
1、通过在多中心大样本队列中采用无监督K均值聚类算法,发现APS患者可分为产科型APS、女性血栓型APS和男性血栓型APS
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大样本临床数据,共纳入760名APS患者,分为训练队列(n=415)和验证队列(n=345)。验证队列由两个独立的子队列组成,包括一个内部子队列(n=238)和一个外部子队列(n=107)。通过人工智能将APS患者进行精细分型。首先,通过轮廓系数法确定最佳聚类数为3。接下来,采用无监督K均值聚类算法,将训练队列分为三个亚型,并将训练队列得到的模型应用于内部验证队列和外部验证队列,研究发现APS患者可被区分为产科型APS、女性血栓型APS和男性血栓型APS。
2、三个APS不同亚型的临床、免疫学实验室特征及预后均存在显著差异
亚型1为产科型APS,共320例,占患者总数的42.1%,全部为女性。病态妊娠发生率最高,占88.8%,其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仅18.4%,血栓发生率占15.0%,所有亚型中最低。该亚型患者预后较好。亚型2为女性血栓型APS,共309例,占患者总数的40.7%,其中女性占比达99.4%,以85.8%的高血栓发生率和46.6%的高血小板减少率为特点,该亚型患者预后相对较差。亚型3为男性血栓型APS,共131例,占患者总数的17.2%,男性占比99.2%,血栓发生率最高,为96.2%,血小板减少率为32.8%,该亚型患者预后最差。
3、三个APS临床亚型之间的蛋白组学存在明显差异
总结
研究团队通过多中心大样本临床数据,采用无监督K均值聚类算法对APS患者分型,分析各亚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采用蛋白组学筛选不同亚型的标记分子。发现APS患者可分为产科型APS、女性血栓型APS和男性血栓型APS,不同亚型间临床表现、预后、蛋白组学均存在明显差异;IGF1可能作为预测男性血栓型APS预后不良的标记分子。研究结果为APS的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线索和新思路。
通讯作者简介
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博士后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研究所。
长期从事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免疫干预研究,近年来在《Arthritis & Rheumatology》,《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Advanced Science》等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26篇。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3项。先后获得2013、2016和2021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20年度《北京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20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目前担任《The Journal of Gene Medicine》副主编;《Frontier in Genetics》和《Rheumatology & Autoimmunity》编委;中国免疫学会自身免疫分会常务委员。
现任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学科助理。医促会风湿免疫学分会副秘书长,海医会风湿免疫分会抗磷脂综合征学组委员兼秘书长,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 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JAMA Network Open、Advanced Science、Arthritis & Rheumatology、 Rheumat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4篇。作为主要完成人,分别获得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