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风湿消息

2025 EULAR中国之声 | 何菁教授:深耕风湿免疫精准诊断 以创新成果推动精准治疗



2025年6月11日-14日,全球风湿免疫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盛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年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顺利召开。本届大会不仅吸引了全球130+国家逾万名专家学者参与,更收录展示了近1400份海报、400个口头报告以及170多场专题会议,将全方位呈现风湿免疫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创新突破成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展示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涵盖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损伤、白塞病等热点方向的研究进展。【风湿免疫界】特别邀请何菁教授分享相关研究成果,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何菁教授精彩采访视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团队现场发言


在2025EULAR大会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发表了多项研究成果,您能给大家分享一下吗?



何菁 教授


在本次EULA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年会上,国内风湿免疫领域学者参与度显著提升。我们团队入选5项口头报告(Oral Presentation)和5项壁报展示(Poster)。能在这样的国际平台上展示研究,大家都倍感荣幸。尤其是不少年轻的博士生,也获得了参与这类国际大会的机会。在这次大会的展示中,我们团队在风湿病临床诊断与治疗领域开展了不少具有前沿性的研究。


在RA方面,胡凡磊教授及其学生谢阳团队针对抗瓜氨酸化清道夫受体-A多肽抗体(anti-CSP)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探索。


大规模多中心研究揭示,抗瓜氨酸SR-A肽抗体可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生物标志物及病情加重因素(摘要号:OP0152)


超过三分之一的RA患者由于缺乏诊断性生物标志物而无法得到准确及时的鉴别。团队基于多中心大样本队列,系统筛选出抗瓜氨酸化SR-A多肽抗体(anti-CSP),对于诊断RA有较高特异性和敏感性,尤其特别适用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和类风湿因子(RF)阴性的RA患者。此外,功能研究揭示anti-CSP可显著促进软骨类器官分泌炎症因子,加重及加速小鼠关节炎症状,加重促进小鼠关节破坏及滑膜炎症。


研究表明anti-CSP具有潜在的RA致病作用。该成果有望推动RA精准分型与个体化治疗策略优化,提升血清学阴性RA的诊治效率。


图1.anti-CSP对RA的诊断价值



在SLE方面,李雪医生及其团队聚焦SLE孤立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亚型开展研究,为狼疮等以溶血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为唯一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个具有难治性贫血、仅血液系统受累的预后特征及独特蛋白谱的独特亚群(摘要号:OP0361)


研究首次报道了SLE孤立性AIHA亚型——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为唯一表现的SLE。


团队通过olink蛋白组学分析,发现该亚型相较SLE非孤立AIHA组、原发性AIHA组,具有独特的细胞因子特征。与SLE对照组相比,纯SLE-AIHA组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降低,而网织红细胞和胆红素水平更高。三组间在血小板(PLT)、免疫球蛋白、补体3、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和抗核小体抗体(AnuA)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免疫抑制药物在控制纯SLE-AIHA组患者AIHA方面的效果不如SLE对照组有效(表1)。


平均7.57±6.02年的随访期间,纯SLE-AIHA组中仅有7.7%(2/26)的患者出现SLE的其他系统受累。


与SLE对照组相比,纯SLE-AIHA组多种炎症蛋白水平显著降低。与AIHA对照组相比,SLE-AIHA患者中有6种蛋白表达上调,包括IL-8、CASP-8、TNFSF14、OSM、EN-RAGE和LAP TGF-beta-1,这些蛋白主要参与细胞因子信号传导和白细胞反应。此外,与SLE对照组相比,SLE-AIHA组(包括纯SLE-AIHA和SLE对照组)中有21种蛋白表达下调,主要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信号传导相关。


在纯SLE-AIHA组中,血红蛋白水平与TNFB、CX3CL1、CCL11、DNER、AXIN1呈负相关。


该研究结果证明仅表现为溶血性贫血的SLE患者,通常具有严重且难治的贫血特征、预后局限于血液系统(较少进展为多系统受累)、以及独特的蛋白质谱特征,表明这是SLE中的一个独特亚组。




除此之外,在RA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损伤方面,学生王乃迪医生及团队也通过研究发现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可溶性 CD14 (sCD14) 和肠道脂肪酸结合蛋白 (I-FABP) 等肠道通透性相关炎症因子水平与RA疾病活动度相关。学生王若伊博士后及团队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丁酸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促进肠道上皮干细胞的发育与肠道屏障完整性,对肠道黏膜病变具有保护与治疗作用。


识别用于评估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肠道生物标志物(摘要号:OP0196)


肠道菌群紊乱和肠道屏障破坏在RA发病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团队基于多中心RA队列,探索了几种肠道标志物——可溶性CD14(soluble CD14, sCD14)、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 LBP)、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I-FABP)在RA患者的表达显著高于健康人群。


研究结果显示: 肠道损伤生物标志物与RA疾病活动度相关。LBP、sCD14和I-FABP的联合诊断效能显示出显著区分RA患者与HCs以及预测疾病活动度的能力,其中sCD14可作为活动性滑膜炎的独立预测因子,突显了它们作为临床评估和管理可靠指标的潜力。

丁酸盐通过促进肠道干细胞增殖改善肠道屏障功能,进而缓解类风湿关节炎的进展(摘要号:OP0154)

肠道屏障完整性的破坏促进关节炎的发生,表明恢复肠道屏障稳态是治疗RA的一种新型策略。肠道上皮干细胞(ISCs)的自我更新和分化对于维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和功能至关重要。既往研究表明,丁酸盐通过靶向破骨细胞以及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对RA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此外,丁酸盐是结肠物质代谢的主要能量来源。丁酸盐通过促进ISCs增殖从而改善肠道屏障来缓解RA进展的机制尚未阐明。


团队通过小鼠模型研究,发现短链脂肪酸丁酸可通过促进肠上皮干细胞增殖、增强肠屏障完整性,显著降低肠道通透性相关指标,进而减缓RA疾病进展。单细胞水平进一步验证显示,Wnt信号通路和IL-3信号通路是丁酸盐促进ISCs分化的潜在机制。



不仅如此,在白塞病方面,刘田教授及学生李嘉辰团队开展的CD161⁺调节性T细胞在白塞病中的机制调控研究,发现该细胞亚群与患者临床表现及疾病发生机制显著相关。


外周血中CD161+调节性T细胞比例升高及其在白塞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OP0063)

白塞综合征(Behcet’s Syndrome)是一种可累及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CD161+ Treg亚群被认为具有促炎作用,在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中发挥功能。研究纳入182名白塞患者及114名健康对照,结果显示与HC组相比,BS患者外周血中CD161+Treg占Treg总数比例及占CD4+T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外周血CD161+Treg占Treg比例与Foxp3+Treg占CD4+T细胞比例呈负相关,与效应T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呈正相关。神经系统受累患者的CD161+Treg占Treg比例及占CD4+T细胞比例均更高。


CD161+Treg比例升高是BS神经系统受累的风险因素。41例BS患者治疗后随访显示,CD161+Treg占Treg比例显著下降。CD161+Treg下降与疾病活动度降低显著相关。



其余壁报展示。

总结特发性炎性肌病(IIM)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特征,助力临床早期识别和精准管理(POS0278)

发现抗瓜氨酸化Caspase-14肽抗体作为血清阴性RA诊断新标志物,丰富RA免疫学诊断工具箱(POS0888)

系统性完成Behçet病免疫分型,揭示免疫亚型与临床异质性关联,为精准诊治提供新依据(POS1157)

揭示Granzyme K+ CD8+ T细胞在IgG4-R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探索免疫干预新靶点提供线索(POS1249)

创新性探索乌头碱(Aconitine)在RA中的治疗潜力,初步验证其抗炎及免疫调控作用,为中药新用途开发提供基础(ABS0005)


北大人民医院团队的系列成果聚焦风湿免疫疾病精准诊治前沿,围绕免疫亚型新发现、生物标志物开发、肠道-免疫互作调控机制等热点方向持续拓展学科深度,推动风湿病学从传统经验医学向精准化、个体化医学迈进。




专家简介


何菁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 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

获茅以升青年科技奖

北京免疫学会副理事长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

《Immunology》副主编,

《Clinical Rheumatology》副主编

长期致力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病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Medicine、Immunity、Lancet Rheum,JAMA Netw open和Ann Rheum Dis发表SCI论文80余篇

获高校优秀成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北京医学奖一等奖、华夏科技一等奖。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及北京市自然基金10余项





审核:何菁

编辑:luna

总编: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