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消息
一、上课时间:
每周四晚18:40-20:30(第10-11节)
二、课程介绍
模块一风湿免疫病临床应用
时间:9月11日-10月16日 每周四晚
负责人何菁
课程介绍
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炎症介导的一大类难治性疾病,包括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硬皮病,IgG4相关疾病等,为免疫系统针对自身成份产生免疫应答造成的免疫损伤性疾病。尽管不同疾病间发生致病因素、病变受累组织及临床表现不同,这些疾病具有共同的病理特点:持续性组织器官严重损伤及免疫炎症反应,损伤组织中存在大量自身抗体和/或活化免疫细胞构成独特的免疫微环境控制疾病的进程,但是目前仍缺乏早期诊断和根治的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种先进的技术已经逐渐运用到疾病的诊治,包括多组学的诊断、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的应用等靶向性的个体化精准治疗等。本课程将结合自身免疫病的特点,介绍前沿技术及应用现状,尤其是在临床中的应用,从而能够将研究成果运用到临床实践。
讲者介绍
栗占国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及血管炎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主要研究方向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免疫干预、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干燥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免疫治疗。
个人介绍:风湿免疫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临床免疫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风湿免疫学系主任,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吴杨医药奖及北京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奖获得者。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主任委员,国际风湿病联盟(ILAR)前主席和亚太风湿病联盟(APLAR)前主席,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WHO骨与肌肉疾病委员会(ICC)委员,《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和Rheumatology Autoimmunity主编,《北京大学学 报》(医学版)副主编,CR和SAR副主编,Nat Rev Rheumatol、Lancet Rheumatology和ARD等杂志编委。在Nat Med, Science及Lancet Rheumat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80余篇。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主编/译《类风湿关节炎》、《风湿免疫学高级教程》及《凯利风湿病学》等专著30余部。
何菁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临床擅长干燥综合征的诊治、主要研究方向为白介素2等新型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和机理。
个人介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茅以升青年科技奖;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先后主持国家、北京市自然基金及新星计划及交叉学科合作课题等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Nature Medicine、JAMA Network open,Immunity、Ann Rheum Dis和Lancet Rheum杂志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目前为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委员、国际杂志Immunology的副主编和Clinical Rheumatology的青年副主编。
孙晓麟 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北京大学临床免疫中心研究员,博导;北京市风湿病机制及免疫诊断重点实验室PI;教育部创新团队、风湿免疫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术骨干。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北京大学临床免疫中心、风湿病机制及免疫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导; 北京免疫学会理事、北京市科技新星;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3项; 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AMA Network Open、STTT、Ann Rheum Dis、J Exp Med等刊物发表SCI论文40多篇
胡凡磊 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从事风湿免疫病发病机制以及免疫诊治研究,针对临床痛点和瓶颈问题开展转化研究探索。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自身抗原-B细胞-自身抗体”的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病的新型免疫诊断和干预策略。
个人介绍:风湿免疫研究所副所长,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市科技新星。科研处副处长。中国免疫学会自身免疫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Endocr Metab Immune杂志专栏主编,Front Immunol、Exp Ther Med杂志编委。近5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Ann Rheum Dis、J Autoimmun、J Immunol等发表SCI论文30余篇;承担国自然、北京市科技新星交叉学科合作课题等项目10余项;申获(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并实现专利转化1项;获高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北京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学者奖等奖励。
潘恒 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入选国家高层次海外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创新新星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细胞分化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及肿瘤、生殖障碍等疾病的表观遗传学致病机理,相关成果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发表在Science、Nature Genetics、Cancer Discover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杂志上。
模块二感染学临床应用
时间:9月11日;10月23日-11月13日 每周四晚
负责人 吕丹
课程介绍
传染病是人类的头号敌人,一旦暴发常会使整个城市乃至国家遭受毁灭性打击。全球因传染病死亡人数远远高于历次战争造成死亡人数的总和。在与传染病斗争中,人类逐步开发出疫苗技术、抗体技术、小分子化合物合成技术、纳米技术以及免疫调节技术等方法。这些新技术和新手段目前已经成为人类控制某些传染病的重要法宝。不过,由于难以获得保护性抗原及其有效应答或者基因突变等原因,某些传染病例如疟疾、HIV和结核至今尚缺乏有效的疫苗,而这些疾病仍在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因此,如同对抗新型冠状病毒一样,人类研究有效、安全的疫苗对传染病的斗争并未结束。
吕丹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20)
北京免疫学会青年学者奖(2018)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术创新奖(2021)
主要创新及成就:
鉴定出影响宿主抗肿瘤免疫与炎症反应的免疫细胞新亚群;
开发出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纳米材料和小分子化合物;
在Nature immunology、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
中国免疫学会青工委委员、基础分会委员、Asian J Pharm Sci杂志青年编委 。
游富平
中组部青年千人(2015)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20)
绿叶杰出生命科学奖(2015)
主要创新及成就:
鉴定到多种调控宿主抗病毒免疫应答的关键分子;
揭示了中性粒细胞具有调节宿主抗病毒免疫的新功能;
在Cell,Nature immunology,Cell research等发表SCI论文40余篇;
Animal Models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副主编。
林志强
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20)
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9)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术创新奖(2022)
主要创新及成就:
开发直接靶向病毒的抗病毒纳米颗粒;
合成靶向激活宿主抗病毒免疫效应的纳米材料;
在Advanced Materials,Nano Research等发表SCI论文40余篇;
中国药理学会教学与科普专委会副秘书长、常委、委员。
模块三肿瘤学临床应用
时间:11月20日-12月11日 每周四晚
负责人 宋玉琴
课程介绍
不同于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这些传统的三大治疗方法,生物治疗是随着医学上对恶性肿瘤的认识而出现的新的治疗思路,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生物治疗已经广泛的应用在肿瘤的治疗中,包括很多种方法,如免疫、基因、细胞、疫苗等治疗等。个体化诊疗是一种利用个体遗传特征来指导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相关的诊疗决策的新兴医疗实践。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课程让大家对生物治疗以及个体化诊疗技术在肿瘤应用的理论基础,临床实践,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所了解和掌握。
讲者介绍
宋玉琴教授,主任医师。
专业方向:淋巴瘤诊断及治疗临床研究及转化研究
现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淋巴肿瘤内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淋巴瘤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北京抗癌协会淋巴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顾问及秘书长,中国人体健康促进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课题5项,科技部重大专项子课题、省级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基金及北京市自然基金课题等多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
主译学术专著3部。
邓觅教授
专业方向:肿瘤免疫学,肿瘤免疫治疗。
现为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
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双聘助理教授,入选国家级海外人
才计划青年项目、北京市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在Nature、 Blood、Nature Cell Biology、
Cancer Immunology Research、PNAS 等期刊发表50余篇论文。获得8项国际专利,并
启动和参与多项FIC临床试验。担任 Translational Oncology、Antibody Therapeutics、Malignancy Spectrum、The Innovation Medicine 等学术期刊编委工作。
林宁晶,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专业方向:淋巴瘤诊断及治疗,转化研究。
现工作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2006.12-2008.2于美国杜克大学肿瘤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同时兼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瘤分会 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细胞研究与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刘卫平,主任医师,副教授。会常委兼秘书长。
专业方向:淋巴瘤诊断及治疗,干细胞移植治疗
现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移植与免疫治疗病区副主任。
同时兼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
促进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组秘
书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瘤分会常委兼秘书长,和北京抗癌协会淋巴血液肿瘤专委
时云飞,副主任医师。专业方向:淋巴瘤病理诊断。
现工作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2016年在美City of Hope国家癌症中心做访问学者;同时担任CSCO抗白血病淋巴瘤联盟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病理专业委员会淋巴瘤学组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肿瘤病理精准诊断研究会淋巴造血分会副秘书长,北京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淋巴瘤学组委员等,是《中华病理学杂志》通讯编委
汪晓敏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工作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
近年来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已在多种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包括Leukemia,
Blood,Cancer Research,Clinical Cancer Research,Experimental Hematology,
Haematologica,Journal of Hematology and Oncology, Molecular Cancer Research
等发表SCI文章30余篇,目前主持和参加国家基金委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
专业方向:淋巴瘤发病机理研究和免疫治疗相关药物研发
三、考核方式:开放性学习报告
四、选课方式:三个模块全选并通过考核获1.5学分;只选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获0.5学分;以此类推。
五、课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