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消息
202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核心成果是揭示外周免疫耐受机制,而白细胞介素 - 2(IL-2)是该机制从基础研究走向临床应用的关键纽带,二者的关联贯穿调节性 T 细胞(Treg)功能调控、机制验证及疗法转化全过程。
202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玛丽·E·布伦科(Mary E. Brunkow)、弗雷德·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和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
这三位科学家在外周免疫耐受领域的开创性发现成功鉴定出调节性 T 细胞(Treg ),并揭示了免疫系统如何被调控以防止自我攻击。
从鳞屑小鼠→FOXP3→诺奖:Treg 的逆袭之路
1.1949 年:美国橡树岭实验室发现「鳞屑小鼠」全身发炎早夭,埋下基因谜题;
2.1995 年: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在健康小鼠体内捕获 CD4⁺CD25⁺Treg 细胞,首次证实免疫「刹车部队」存在;
3.2001 年:布伦科团队锁定鳞屑小鼠的致病元凶 ——FOXP3 基因突变,而该基因正是 Treg 细胞的「总开关」;
4.2003年:坂口志文证实Foxp3是Treg 发育与功能的主控基因,串联起细胞与基因研究。
坂口志文团队后续系统性阐明了Treg 细胞的作用机制:通过体外抑制实验证实,Treg 细胞可抑制效应T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避免免疫反应过度放大 。
这种功能依赖 FOXP3 驱动的转录调控网络,也依赖其表面高表达的 IL-2 受体 α 链(CD25)—— 这让 Treg 细胞在竞争有限 IL-2 时占据优势,进而强化免疫抑制效果。
凭借这一特性,Treg 细胞成为维持免疫稳态、预防自身免疫病和控制慢性炎症的核心,如同 “免疫刹车”,确保免疫攻击适时停止。
当这套刹车失灵,身体开始攻击自身组织:胰岛细胞、关节、肾脏、皮肤……这正是我们熟悉的 1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根源。
低剂量IL-2 推动诺奖成果的临床转化
FOXP3 与Treg 细胞的作用机制被揭示后,研究者开始探索通过外源信号修复或重建免疫耐受通路的可能;
IL-2正是这一探索中的关键突破口。
IL-2 并非全新的研究对象 —— 此前它已被广泛应用于癌症的高剂量免疫治疗,核心作用是激活细胞毒性 T 细胞与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以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攻击能力。
但后续研究却发现了其 “双向调控” 的特性:当以低剂量形式应用时,IL-2 不再主要激活杀伤性免疫细胞,而是能选择性促进 Treg 细胞的增殖,进而通过强化 Treg 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有效抑制自身免疫反应。
在临床上,这种方法已经在多种疾病中得到验证:
北大人民医院栗占国教授团队通过严谨的RCT,证实了低剂量IL-2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本项RCT证实低剂量IL-2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免疫指标以及疾病活动指数均有改善,且患者耐受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低剂量IL-2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面也显示出喜人的免疫治疗成果:Efficacy and safety of Ld-IL2 in combination with MTX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RA: a randomized trial。该研究证明了低剂量IL-2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无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感染等;
Rosenzwajg教授等发表论文,临床研究显示,低剂量 IL-2 对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强直性脊柱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AS) 等 11 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均安全有效;
1型糖尿病患者经低剂量IL-2治疗后, Treg 比例随剂量增加,高反应患者的胰岛功能维持明显改善;
器官移植:肾移植患者补充低剂量IL-2 后,Treg 通过 FOXP3 激活增强免疫抑制,移植器官存活率得到很大提升;
在研究中还发现,相比于其他生物制剂会增加感染风险,低剂量IL-2 在临床中并未表现出增加感染的风险。研究发现合并不同种类的病毒感染,经IL-2 治疗后,在病情缓解的同时,病毒载量也同时降低。
未来可期:不止于自身免疫病的 “免疫调控术”
诺贝尔奖委员会在声明中明确指出:“他们的发现不仅为新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更推动了针对癌症、自身免疫病等疾病的新疗法发展”,这一系列成果 “开启了外周耐受领域的研究”,进而为多种疾病的治疗开辟了全新途径。
在这一研究方向的延伸探索中,科研人员发现:多数因 IL-2 缺乏、Treg 细胞抑制所引发的免疫相关疾病,均有望从 IL-2 治疗中获益。
当前,低剂量 IL-2 的研究已突破单纯针对自身免疫病的范畴,逐步扩展至感染、代谢、神经、过敏等多个领域。其核心作用逻辑在于,通过精准调节免疫平衡(而非对免疫系统进行单向激活或抑制),从根本上解决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免疫失衡问题。
从临床进展来看,目前低剂量 IL-2 相关研究多处于 Ⅱ 期临床试验阶段,且已有研究数据证实,该疗法在安全性与初步疗效上均展现出显著优势,为后续临床应用与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次诺贝尔奖成果认可了外周免疫耐受机制的基础研究价值,而 IL-2 作为能够精准调控免疫平衡的重要分子,其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为攻克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等曾被视为 “绝症” 的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
德路生是由北京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是国内第一家被批正式生产人白介素-2的公司,是国内众多白介素-2产品中最有影响力的品牌。
新德路生是企业攻克了人白介素-2水溶性差、不稳定的难题后,在国内外首先研发出的人白细胞介素-2水针剂型,获国家发明专利。
参考文献:
[1]Yuan Y, Kolios AGA, Liu Y, Zhang B, Li H, Tsokos GC, Zhang X.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interleukin-2 in autoimmune diseases[J]. Trends Mol Med. 2022 May 24:S1471-4914(22)00106-X.
[2]张小娟,苏丽丽,孙剑. 低剂量IL-2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免疫学杂志. 2019, 35(6): 543-548.
[3]Miao, M., Li, Y., Huang, B. et al. Treatment of Active 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 by Low-Dose Interleukin-2: A Prospective Cohort Pilot Study. Rheumatol Ther 8, 835–847 (2021).
[4] Brunkow M.E., Ramsdell F., Ziegler S.F. FOXP3 and scurfy: how it all began. Nat Rev Immunol., 2014.
[5] Sakaguchi S. Regulatory T cells: history and perspectives. Methods Mol Biol., 2011.
[6] Zhang R., Zhao Y., Chen X., et al. Low-dose IL-2 therapy in autoimmune diseases: an update review. Int Rev Immunol., 2023.
[7] Raeber M.E., Caspar D.P., Zurbuchen Y., et al. Interleukin-2 immunotherapy reveals human regulatory T cell subsets with distinct functional and tissue-homing characteristics. Immunity., 2024.
[8] Yin Q., Wu L., Han L., et al. 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of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a review. Front Immunol., 2023.
[9] Jing He, Zhanguo Li, Issue Supplement_1, 2023
四环生物
创造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