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风湿消息

国际品牌 学术盛宴: 第十七届“类风湿关节炎国际论坛”在英国牛津顺利召开

金秋送爽,2025年929-30日一年一度的风湿界盛会第十七届类风湿关节炎国际论坛(以下简称:IFRA 2025)在英国牛津顺利召开。本次会议云集来自中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德国、瑞典、荷兰和意大利等国家的RA研究领域专家及150余名学者共聚一堂。以揭示类风湿关节炎的细胞机制主题,邀请国际一流风湿病及免疫学专家,RA热点议题和前沿进展进行分享,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IFRA由北京大学栗占国教授、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Lars Klareskog 教授、日本东京大学Kazuhiko Yamamoto 教授于2009年共同创办,分别在中国、瑞典、日本、美国、德国等地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17届,2018年在北京举办了IFRA 10周年庆典,IFRA已成为风湿免疫界的年度国际盛会,多个国家的知名风湿病学家争相举办。

大会开幕式上,由大会主席栗占国教授、Klareskog教授和Yamamoto教授,以及本次大会的执行主席CBuckley教授分别致词,对所有远道而来的与会嘉宾和同仁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感谢,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随后,风湿免疫学领域的国内外专家们进行了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其中包括国际著名风湿病专家L. Klareskog、 G. Schett、I. Mclnnes、M. Holers、K. Yamamoto、Fan Zhang、C. Buckley、M. Brenner、A. Cope、A. Croft、L. Wedderburn及来自国内的陈竹教授和孙晓麟教授等。

大会共设有6个主题病理学:从基因到细胞疾病晚期与早期对比RA分层新视角:临床亚群vs.细胞亚群发病机制中的新靶点儿童RA;基于病理学的IMDMs分类新体系与会专家围绕RA的遗传特征、免疫代谢、单细胞组学研究、自身抗原修饰、儿童RA和病理分型等基础研究热点,以及RA的临床前进展和干预、早期诊断、难治性RA治疗、生物制剂使用和个体化治疗等临床研究最前沿进展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学者们踊跃提出疑问和所遇问题,与专家积极互动交流,每一讲之后均有热烈的讨论,学术氛围浓厚。

总之,本次大会旨在开拓创新思维,突破技术难点,进一步解析RA的发病机制,并为RA的诊疗提供全新视角,与会家的讨论和思碰撞,将RA的研究和国合作提供更广平台。第十八届类风湿关节炎国际论坛定于2026年9月在美国丹佛召开,第十九届将在中国北京举办。

2025年1029日上午9点15分,第17届IFRA大会在英国牛津开幕,由大会主席栗占国教授、Klareskog教授和Yamamoto教授,以及本次大会的执行主席C. Buckley教授分别致词,对所有远道而来的与会嘉宾和同仁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感谢,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随后,风湿免疫学领域的国内外专家们进行了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其中包括国际著名风湿病专家L. Klareskog、 G. Schett、I. Mclnnes、M. Holers、K. Yamamoto、Fan Zhang、C. Buckley、M. Brenner、A. Cope、A. Croft、L. Wedderburn,以及来自国内的陈竹教授和孙晓麟教授等。

大会共设有6个主题,与会专家围绕RA的遗传特征、免疫代谢、单细胞组学研究、自身抗原修饰、儿童类风湿关节炎和病理分型等基础研究热点,以及RA的临床前进展和干预、早期诊断、难治性RA治疗、生物制剂使用和个体化治疗等临床研究最前沿进展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学者们踊跃提出疑问和所遇问题,与专家积极互动交流,每一讲之后均有热烈的讨论,学术氛围浓厚。总之,本次大会旨在开拓创新思维,突破技术难点,进一步解析RA的发病机制,并为RA的诊疗提供全新视角,与会家的讨论和思碰撞,将RA的研究和国合作提供更广平台。

欢迎晚宴在牛津大学李纳克尔学院Linacre College)举行,C. Buckley教授对本次大会的顺利进行表达了充分的肯定,再次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报告和所有参会者的积极参与,感谢本次会议主要赞助方的大力支持。同时,多位代表进行发言,充分表达了对会务组的安排的感谢。最后C. Buckley教授宣布第十八届类风湿关节炎国际论坛定于2026年9月在美国丹佛召开,第十九届类风湿关节炎国际论坛回中国举办,定于2027年9月在北京召开。

大会掠影(一)新型CAR-T疗法在RA和SLE的应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陈竹教授详细展示其团队第四代CAR-T细胞治疗难治性RA的研究工作,经过CAR-T治疗的患者在血清类风湿因子、CCP抗体和关节影像学检查都有显著的症状减轻,这一突破性成果引起了与会专家们的强烈关注和热烈反响。

B细胞是驱动自身免疫病发生发展的核心效应细胞,然而CD20为靶点的单抗类药物在部分自身免疫病患者中应答不佳停药复发率高,难以诱导疾病持续缓解,其可能的原因包括B细胞耗竭的广度和深度不足。近年来,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复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其中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因其高度靶向性和持续性治疗效果备受关注。CAR-T是一种通过基因改造从而获得靶向特定抗原能力的T细胞,至今已发展到第4代。CAR-T靶向更为广泛表达的CD19和(或)B细胞成熟抗原(BCMA),并能够进入二级淋巴器官和靶器官,从而介导深度的B细胞清除2021年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Georg Schett教授率先将靶向CD19CAR-T细胞应用于复发难治性SLE患者取得成功,开启了自身免疫病治疗的新时代。此后全球多个课题组均报道CAR-T疗法在自身免疫病中的应用,包括SLESScIIM。陈竹教授团队前期开展一项第4CAR-T细胞(分泌aIL-6aTNFα抗体片段)治疗难治性RA的研究。先后纳入3符合EULAR定义的难治性RA患者均为女性,在经过标准清淋方案预处理后,接受1×106/Kg 自体CAR-T细胞回输。监测表明,CAR-T细胞在3患者体内均扩增良好,外周血B细胞分别在3~7天被清除,60天后B细胞逐渐重建。患者的关节肿痛症状和炎症指标如ESRCRP迅速改善,在治疗后3个月2患者达到临床缓解,1患者达到低疾病活动度,并且停用了原来的免疫抑制剂。治疗后6个月所有患者的血清类风湿因子转阴,2患者抗CCP抗体转阴,另1患者抗CCP抗体滴度较治疗前降低95%。关节影像学检查同样显示滑膜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在治疗安全性方面,所有患者在输注14天内均没有发热等CAR-T细胞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截至目前,3患者已安全随访超过18个月。研究是全球首次将靶向CD19的第4CAR-T细胞应用于难治性RA的探索性治疗,显示出CAR-T细胞疗法在难治性RA中的良好疗效和应用前景,研究成果于20251月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ell Res

尽管传统体外CAR-T疗法显示出卓越的临床前景,但面临生产工艺复杂、制备周期长、成本高昂等多项挑战。此外,患者在接受CAR-T治疗前还需要进行化疗清淋预处理,大大增加了感染风险。上述因素极大限制CAR-T疗法的广泛应用。为解决传统CAR-T疗法的痛点,近年来基于脂质纳米颗粒(LNP为载体递送CAR-mRNAT细胞的体内CAR-T疗法逐渐受到关注。体内CAR-T有望克服传统CAR-T疗法的众多挑战,显著缩短治疗周期,无需清淋预处理并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为患者带来更便捷和更经济的选择。近期陈竹教授团队与创新药企合作,在全球首次开展基于LNP的体内生成CD19-CAR-T治疗SLE的临床研究。研究共纳入5例复发难治性SLE患者,均为女性,其中4例合并狼疮肾炎,年龄31~46岁,疾病活动评分SLEDAI-2K8~22分,病程7~18年,既往曾使用多种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包括环磷酰胺、他克莫司、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贝利尤单抗、泰它西普等。治疗方案采用剂量递增策略,前2例患者接受2mg小剂量静脉输注,后续患者调整为单次输注4mg,每隔48h重复给药2~3次。给药6h后,外周血即检测到CD8+CD19-CAR T细胞,B细胞水平降低至给药前10%,增加剂量重复给药后,患者外周血B细胞实现完全耗竭(<1 B细胞/μl),并持续7~10天后逐渐恢复。检测表明,外周血CD19-CAR T细胞在每次输注后6h达到峰值,比例最高达60%以上,2~3天内降至基线水平。随访观察表明,所有患者的SLEDAI-2K评分在治疗后持续下降,抗核小体抗体和抗dsDNA抗体快速下降,部分患者补体水平恢复正常。在安全性评估中,仅观察到低级别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未发生神经系统毒性、肝肾功能和血液系统损害等不良反应。该研究首次证明基于靶向LNP的体内CAR-T治疗SLE的可行性

该研究成果在NEJM接受发表,同时引发在场专家的热烈讨论,参会专家表明体内CAR-T疗法有望成为自身免疫病治疗领域的一项颠覆性技术,真正实现细胞免疫治疗的普及化和规模化,为广大自身免疫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大会掠影(二)滑膜成纤维细胞P2X7R是难治性RA的潜在治疗靶点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的孙晓麟研究员在论坛上发表了精彩研究报告,详细展示P2X7RRA耐药机制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实验数据,并首次公开北京大学与浙江金华康恩贝药业携手合作开展的高人源选择性P2X7R拮抗剂EVT-401的临床前研究数据,这一突破性成果引起与会专家们的强烈关注和热烈反响。

尽管当前csDMARDsbDMARDstsDMARDs的迭代使用显著改善RA患者的总体预后,但仍有5%~20%的患者在面对这些药物时表现出多重耐药现象,这一问题已成为RA临床治愈过程中难以攻克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孙晓麟团队通过深入研究,首次发现P2X7R在高耐药风险分子分型的RA患者亚组的滑膜成纤维细胞中异常高表达,并且这种高表达与局部滑膜炎症以及全身CRPIL-6水平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揭示,P2X7R驱动滑膜成纤维细胞向侵袭性表型转化,同时上调Notch信号通路、细胞外基质(ECM)重塑及细胞黏附等相关通路,从而介导软骨-骨的破坏。功能实验结果显示,EVT-401能够有效诱导RA患者来源的滑膜成纤维细胞发生G0/G1期细胞周期阻滞,显著抑制其向软骨组织的侵袭行为;同时,EVT-401还能显著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Dickkopf相关蛋白1DKK-1)、IL-6IL-8等致病分子的水平。研究团队进一步采用人源化小鼠模型及非人灵长类RA模型进行验证性实验。结果显示,口服给予EVT-401后,关节炎模型动物的关节炎症、软骨及骨的破坏程度均显著减轻,且在实验过程中未观察到体重下降、肝肾功能异常或血液学毒性等不良反应。

与会专家们一致指出,这一研究成果,首次将“耐药风险相关滑膜成纤维细胞”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进行精准干预,这不仅为那些难治性RA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也为RA新药研发领域提供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靶点发现范式。专家们纷纷表示,期待即将开展的II期临床试验能够在RA患者中进一步验证EVT-401的潜在治疗优势,为攻克这一顽疾提供更加坚实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