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湿消息
关注RAI | 共创未来
Rheumatol
Autoimmun
导读
Rheumatology & Autoimmunity
痛风作为一种可治愈的晶体性关节炎,其管理目标已从控制急性发作转向追求长期缓解甚至临床治愈。然而,实现并维持缓解仍面临诸多挑战。泰国Naresuan大学Patapong Towiwat教授和北京大学栗占国教授近期在Rheumatology Autoimmunity发表特约综述,基于最新循证证据,梳理痛风缓解的定义、影响因素及实现长期缓解的综合管理策略,为临床医生提供清晰的实践参考。
扫描二维码获取原文
研 究 背 景
痛风是全球最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炎,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且与多种共病相关。尽管长期高尿酸血症是其核心风险因素,且遗传背景复杂,但痛风现已被认为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其临床以急性痛风发作(常累及下肢关节)为特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管理不当可进展为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治疗核心在于长期降尿酸治疗,将血清尿酸水平维持在6 mg/dL以下,此举可有效减少发作。当前,评估体系已从单一的尿酸指标,发展为结合缓解标准和疾病活动度评分的综合工具。本文旨在系统阐述痛风发作的诱因,总结实现疾病完全控制的证据,并规划患者的长期管理策略。
内容简介
1. 核心因素:血清尿酸水平
血清尿酸水平是痛风发作最核心的决定因素,其数值越高,发作风险及严重程度(包括住院风险)也显著增加。将血清尿酸水平持续控制在6 mg/dL以下,可有效预防发作并带来长期获益。其根本机制在于,高尿酸水平不仅直接促使尿酸盐结晶形成,还会激活体内的炎症信号通路,从而诱发急性关节炎。
2. 治疗相关:降尿酸治疗的启动与停药
启动和调整降尿酸治疗初期,可能因血尿酸水平波动而增加痛风发作风险,而擅自停药则会导致发作风险急剧升高。因此,临床推荐采用低剂量起始、缓慢滴定的给药策略,并强调长期坚持治疗,以平稳控制尿酸,避免因浓度变化激活炎症反应而诱发急性发作。
3. 预防中断:停用预防性药物
过早停用秋水仙碱等预防性药物,即使患者尿酸已达标,仍可能导致痛风发作风险在治疗后期(6~12个月)出现高峰。因此,临床应考虑延长预防疗程至6个月以上。此外,低剂量秋水仙碱兼具心血管保护作用,这使得其长期使用的决策应基于医患共同讨论,综合评估痛风控制与心血管获益。
4. 外源影响:饮食与药物
饮食与药物是诱发痛风发作的重要外部因素。酒精(所有种类)及啤酒、海鲜等七类饮食可明确升高尿酸、增加发作风险,且酒精的影响尤为显著。同时,低剂量阿司匹林、利尿剂及乙胺丁醇等常用药物也会提升痛风发作概率,临床处方时需综合评估。
5. 共病管理:慢性疾病
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疾病是痛风发作的重要诱因。这些疾病主要通过引发全身性炎症和损害肾脏尿酸排泄功能,共同导致痛风发作风险显著升高。
6. 特殊时期:术后干预
术后阶段,特别是血清尿酸水平急剧下降时,会显著增加痛风发作风险。随着术后时间推移及尿酸水平趋于稳定,发作频率将逐渐降低,表明血清尿酸水平的动态变化是术后痛风发作的关键决定因素。
7. 环境因素: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显著影响痛风发作,其中日均温度的逐日变化是春季发作风险升高的关键环境因素。高温低湿度的天气会进一步增加风险,而其他季节性生理指标的变化尚需更多证据证实其直接关联。
8. 认知差距:医患认知不足
医患双方对痛风管理的认知不足,是导致治疗失败和痛风发作的关键间接因素。医生对达标治疗和预防性用药的忽视,以及患者对疾病可控性的误解和因负面体验而停药,共同导致尿酸控制不佳,从而显著增加发作风险。
痛风缓解的新定义:从复杂到简化
为便于临床广泛应用,简化缓解标准应运而生,主要依据三项客观指标:无痛风石、12个月内无发作,以及血清尿酸持续低于6 mg/dL。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对缓解的体验更侧重于主观感受,如无症状困扰、无需严格忌口、精神上不再受疾病困扰,并且多数患者认为应将“12个月”作为判断缓解的合理时长。然而,实现缓解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基线尿酸盐沉积过多、痛风石广泛(≥5个或位置深在)、患者用药依从性差及失访率高等。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在应用相关标准前,需首先确保患者充分理解“痛风发作”等核心概念,从而共同推动疾病的有效控制,最终帮助患者回归高质量生活。
实现长期缓解的临床路径
为实现并维持缓解,临床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基石:强化患者教育与共同决策
有效的痛风管理建立在扎实的疾病教育基础上,核心是让医患双方共同理解并落实:通过饮食控制、减轻体重等生活方式干预,配合急性期自我处理(如冰敷)和长期坚持降尿酸治疗,最终实现血清尿酸水平的持续达标。
2. 靶心:设定个体化血清尿酸目标
痛风治疗需个体化设定血清尿酸目标:多数患者应<6 mg/dL,而难治性或痛风石患者需<5 mg/dL。同时,应避免血清尿酸水平长期过低(<3 mg/dL),以平衡疗效与潜在风险。
3. 核心:长期、规范的降尿酸治疗
痛风长期管理的核心在于系统化、个体化的降尿酸治疗。临床上主要使用抑尿酸生成剂(如别嘌醇、非布司他)和促尿酸排泄剂(如苯溴马隆)两大类药物,并提倡“两阶段疗法”:先以血清尿酸<6 mg/dL为目标溶解已存在的尿酸盐晶体,后长期维持此水平以预防新晶体形成。为确保疗效与安全,别嘌醇应遵循“起始缓慢、逐渐加量”原则,尤其需警惕其可能引发的严重超敏反应,在高风险人群中建议进行HLA-B*58:01基因筛查。为应对ULT启动初期可能诱发的痛风发作及患者依从性差的问题,强烈推荐在起始阶段联用秋水仙碱等药物。此外,一些合并症用药如氯沙坦、非诺贝特和SGLT2抑制剂等也兼具降尿酸作用,可协同管理。
4. 新策略:融合“达标治疗”与“溶解治疗”
为提高患者依从性与医患共识,新兴的“溶解治疗”策略借助影像学技术直观展示尿酸盐晶体的溶解过程,使治疗目标可视化;在资源有限地区,则可借助痛风石缩小等临床迹象进行替代评估。总之,痛风的成功管理需融合“达标治疗”与“溶解治疗”策略,结合简化缓解标准,并通过医患共同决策,最终实现疾病的长期稳定控制(图1)。
图1:痛风“达标治疗”与“溶解治疗”策略同简化缓解标准相结合的临床实践示意图。
结 论
痛风是一种可通过系统管理实现长期缓解的疾病。临床医生应掌握简化缓解标准,深刻理解多因素诱因,并将“达标治疗”与“溶解治疗”策略有机结合,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方案。
未来,研究需致力于完善缓解标准,明确秋水仙碱的心血管获益,并通过对医患认知的干预,共同推动痛风管理的进步。
欢 迎 引 用
How to cite: Towiwat P, Li Z. Long-term remission in gout: challenges and future opportunities. Rheumatol Autoimmun 2025;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doi:10.1002/rai2.70027
作者简介
栗占国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主任
风湿免疫研究所所长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专家院长
中国医促会风湿免疫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自身免疫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第八届主任委员
亚太风湿病联盟(APLAR)前主席
国际风湿病联盟(ILAR)前主席
精 彩 专 辑
科研人不容错过!红斑狼疮高质量研究汇总 (2024-2025)
RA研究新高度 | 类风湿关节炎年度精选合集 (2024-2025)
聚焦自身免疫 | 一文读懂最新研究动态 (2024-2025)
聚焦风湿两大热点 | 干燥综合征 & 痛风年度研究汇总 (2024-2025)
研究、诊疗、病例全覆盖 | 肌炎与血管炎年度热点一文打包 (2024-2025)
关 于 R A I
期刊主页: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27671429
投稿网址:
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rai
邮箱:rai@cmaph.org
电话:010-5132211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东河沿街69号正弘大厦427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