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风湿消息

首创性临床研究捷报:低剂量白介素-2 治疗难治性复发性多软骨炎!



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栗占国、何菁、张霞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发表了重要临床研究——Low-dose interleukin-2 in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relapsing polychondritis低剂量白介素-2 治疗难治性复发性多软骨炎


图 1. 研究截图


该研究首次证实了低剂量白介素-2(Ld-IL2)在复发性多软骨炎(RP)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该罕见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丁香园风湿时间特邀研究团队做客《叮!前沿来了》栏目,带我们一起来深入解读这项研究,精彩不容错过!







研究背景



复发性多软骨炎(RP)是一种罕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其特征是反复发作的软骨炎症,随后导致软骨破坏和变形,预后较差[1,2]。目前,RP 的最佳治疗方案仍具有挑战性。研究表明,调节性 T 细胞(Treg)稳态紊乱在 RP 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3]Ld-IL2 能够恢复 Treg 失衡,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前景广阔[4]。基于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栗占国、何菁、张霞教授团队开展了首个 Ld-IL2 治疗 RP 患者的临床研究。





研究设计



本研究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进行,时间为 2019 年 11 月至 2023 年 10 月。研究纳入符合 Michet 标准的 RP 患者,这些患者对常规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治疗反应不佳。其中,难治性 RP 的定义为经过 12 周的既往治疗后疾病控制不充分、或因任何原因不耐受治疗


研究以 Ld-IL2100 万 IU,皮下注射)作为干预药物,给药时机分为 2 阶段:前 4 个周期(每周连续 5 天,每天 1 次)和 4 个周期后至第 12 周(每周 1 次),并且允许患者继续使用稳定剂量的背景治疗(糖皮质激素 < 0.5 mg/kg·d-1 /或免疫抑制剂),至少维持 4 周。干预后,每 4 周评估 1 次临床和实验室数据,主要评估指标包括:复发性多软骨炎疾病活动指数(RPDAI)、Treg 细胞数量和比例、糖皮质激素减量情况以及不良事件。





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 10 名 RP 患者,其中 1 名患者(患者 9 号)因非医疗原因在第 4 周退出。最终 9 名患者完成了 12 周的 Ld-IL2 治疗,参与者特征如下9 名女性中位年龄 39 岁(范围 30~62 岁)中位病程 2 年(范围0.5~4 年) 基线 RPDAI 中位数 9 分(范围 9~23 分);器官受累情况包括7名患者耳或鼻软骨炎、4 名患者气管支气管受累、部分患者关节炎/眼部/肺部受累;既往治疗方面,所有患者均接受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大多数接受过环磷酰胺、甲氨蝶呤、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部分患者还使用过 TNF 抑制剂、托珠单抗或 JAK 抑制剂。


图 2. 参与者基线特征


研究证实,Ld-IL2 干预 RP 疗效显著。参与者的疾病活动度显著改善RPDAI 评分从基线的中位数 9 分(范围 9~23)显著下降至第 12 周的 0 分(范围 0~14)(P = 0.011),表明疾病活动得到了显著控制。


图 3. RPDAI 较基线显著降低(红色表示仅有耳鼻软骨炎的参与者,蓝色表示伴有其他表现的参与者)


同时,7 名参与者的耳或鼻软骨炎完全消退,6 名参与者(占比 66.7%)在第 12 周达到完全 RPDAI 应答(RPDAI = 0)。4 名存在气管支气管受累的参与者中:患者 4 号在 12 周后气管壁增厚显著改善,其他 3 名患者的咳嗽和咳痰症状减轻;而气管支气管狭窄虽未见显著改善,但在 Ld-IL2 治疗期间未报告感染事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气管支气管受累是 RP 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既往研究显示这类患者容易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2]本研究中未发生感染事件,提示 Ld-IL2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图 4. 10 号参与者经 Ld-IL2 治疗 4 周后,其软骨炎症状有所改善;4 号参与者经治疗 12 周后,其气管壁周向增厚症状有所改善


此外,到第 12 周时,8 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中有 6 名(75%)实现了 ≥ 25% 的泼尼松减量(基线剂量中位数 15 mg,范围 10~22.5 mg)。研究还观察到调节性T细胞(CD4+CD25高表达CD127低表达Foxp3Tregs)在 CD4T细胞中的绝对计数和比例显著增加(P<0.05),伴随 Foxp3+Treg/Tcon 比率上升(注:常规 T 细胞即 Tcon 定义为 CD4CD25 低表达 CD127⁺ 细胞


图 5. CD4+T 细胞中 Treg 比例的变化()、Foxp3Treg 绝对计数()以及基于绝对计数的 Foxp3Treg/Tcon 比值()在 Ld-IL2 治疗的 RP 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P<0.05;**P<0.01;统计学意义为与第 0 周相比


该研究证实了 Ld-IL2 通过增加调节性 T 细胞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既往研究已证实 RP 患者外周血调节性 T 细胞绝对数量减少[3],而 Ld-IL2 能够选择性扩增 Treg 细胞,从而恢复免疫平衡[4]。并且本研究中参与者的 Ld-IL2 耐受性良好,其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注射部位反应,无需干预。此前有研究表明,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低剂量 IL-2 疗法能够增强 CD8+T 细胞的病毒控制能力,这可能解释了本研究中未发生感染的现象[5]





总结



此项首创性研究为难治性复发性多软骨炎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研究结果表明Ld-IL2 对 RP 有效且安全,虽然仍需更大规模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但本研究结果为 Ld-IL2 治疗难治性 RP 提供了重要的早期临床证据。





对话专家



Q1. 研究中 66.7% 的患者在 12 周内达到完全缓解且 75% 的患者成功减量激素,这对于长期依赖糖皮质激素的难治性 RP 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您的临床观察中,哪些临床特征或基线指标可能预示患者对 Ld-IL-2 治疗反应更佳?是否存在可用于筛选优势人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何菁.png
何菁教授


在目前的研究和临床观察中,可以看到一个比较明确的趋势:炎症成分越明显、结构性破坏越轻的患者,往往对低剂量 IL-2 的反应更好。例如以耳软骨、鼻软骨炎为主要表现、尚未形成塌陷或严重畸形的 RP 患者,通常可以在治疗早期看到症状和 RPDAI 的同步下降;而已经进入持续损伤阶段的患者,即使炎症指标不高,改善幅度也往往有限。因此,仍以活动性炎症为主、损伤可逆」似乎是更可能从治疗获益的基础特征


从免疫学角度观察,反应良好的患者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 Treg 缺陷,无论是 Treg 数量偏低,还是 Treg/T 细胞比例下降,但与此同时,其IL-2 通路仍具有良好反应性。临床上虽然不能常规检测 STAT5 磷酸化或体外增殖,但可以看到:这类患者在用药后 Treg 上升快、幅度大,Treg/Tcon 比值同步恢复,而临床改善几乎与免疫恢复平行。换句话说有缺陷、但仍可被提升的 Treg 状态,可能是 IL-2 的理想靶点。


综合以上,未来较可能成为筛选优势人群的标志,既包括临床上炎症活跃但损伤尚轻、仍依赖激素」的特征,也包括免疫层面的「Treg 基线偏低但仍可被 IL-2 激活」的可逆表型。虽然目前样本量仍不足以建立严格的预测模型,但这些线索已提示:处于免疫失衡早期、Treg 细胞枯竭但功能尚存的 RP 患者,可能是低剂量 IL-2 最适合的受益人群。


Q2. RP 患者常合并气管支气管受累,感染风险高,而本研究中未观察到呼吸道感染事件。这是否提示 Ld-IL-2 在调节自身免疫的同时,还可能增强抗感染能力?您如何看待 Ld-IL2 在高风险 RP 患者(如气道狭窄者)中的安全性优势?



何菁.png
何菁教授


从这次研究的结果来看,在一组本身就以气管、支气管受累为高风险特征的 RP 患者中,并没有观察到新的呼吸道感染事件,确实会让人联想到:低剂量 IL-2 在「抑制自身免疫」的同时,可能并未削弱机体固有的抗感染防御能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或改善了其效能。免疫学上也有一定逻辑:Ld-IL-2 主要是恢复 Treg 失衡,同时 CD8 T 细胞和 NK 细胞也有温和的支持作用,再加上激素剂量明显下调,整体更接近一种「免疫重塑」而不是简单「免疫抑制」,这有利于减少机会性感染。当然,仅凭单一小样本研究还不能下结论说「增强抗感染能力」,但至少可以比较安心地说:在目前剂量和方案下,并未看到因 IL-2 而额外增加感染负担


对于存在气道狭窄等高风险的 RP 患者,我个人认为 Ld-IL-2 的安全性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可以帮助减量糖皮质激素和传统免疫抑制剂,从源头上降低因广泛免疫抑制带来的感染风险;二是其作用更偏向免疫精细调节」,没有明显的细胞因子风暴或肺部炎症加重信号,在气道本身已经解剖学受限的情况下,相对是一个更温和、可控的选择。当然,这类患者用药仍需在多学科团队严密监测下进行,特别是对气道狭窄程度、肺功能和感染指标的动态评估,但从目前观察到的安全性信号来看, Ld-IL-2 作为高感染风险 RP 人群的「减免疫抑制负担」策略,是比较乐观的


Q3. 您认为 RP 与 SLE 在免疫微环境或 IL-2 通路敏感性上是否存在共性?这是否支持 Ld-IL-2 有望成为一类以 「Treg 缺陷型 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病的通用免疫调节策略?



何菁.png
何菁教授


从目前的研究和我们的临床观察来看,RP 和 SLE 在免疫微环境上确实存在一些共性:两者都表现为 Treg 数量和功能相对不足Th17/Tfh 等效应亚群的相对失衡,并伴随一种IL-2 不足、但对外源性 IL-2 仍敏感」的状态。换句话说,这类疾病往往不是完全对 IL-2 通路「失灵」,而是处在一种「内源性供给不足 + 反馈调节紊乱」的阶段,因此对低剂量 IL-2 这种「精细补足 + 偏向性激活 Treg」的策略,往往具有一定的可逆空间。


正是基于这种共性,我个人倾向于认为:低剂量 IL-2 不仅有希望成为 RP 的一种重要治疗选择,更有可能作为一类以 Treg 缺陷型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病」的通用免疫调节策略,适用于包括 SLE 在内的一组疾病。当然,不同疾病的器官受累模式、遗传背景和共病情况并不相同,具体剂量方案、安全边界和联合用药策略还需要在各自的疾病队列中单独验证,但从免疫学逻辑上,这种「以 Treg 为核心的跨疾病治疗思路」是可以被 SLE 等既往研究所支持的。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插图来源:参考文献

投稿邮箱:huanghaihua@dxy.cn

参考资料:

[1]Zhang, Xia et al.Low-dose interleukin-2 in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relapsing polychondritis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Received May 9, 2025; Accepted October 5, 2025;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30, 2025

[2] De Montmollin N, Dusser D, Lorut C, et al. Tracheobronchial involvement of relapsing polychondritis. Autoimmun Rev. 2019;18(9):102353.

[3] Hu FY, Wang J, Zhang SX, et al. Absolute reduction of peripheral regulatory T cell in patients with relapsing polychondritis. Clin Exp Rheumatol. 2021;39(3):487-93.

[4] Kolios AGA, Tsokos GC, Klatzmann D. Interleukin-2 and regulatory T cells in rheumatic diseases. Nat Rev Rheumatol. 2021;17(12):749-66.

[5] Zhou P, Chen J, He J, et al. Low-dose IL-2 therapy invigorates CD8+ T cells for viral control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PLOS Pathog. 2021;17(10):e100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