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风湿消息

NEJM综述:抗磷脂综合征诊疗最新进展,观念在更新
NEJM综述:抗磷脂综合征诊疗最新进展,观念在更新
 

 

栗占国*,李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风湿免疫科

                                                        *通讯作者

 

 

 

 

 

编者按

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为血栓事件和/或病态妊娠,伴有持续抗磷脂抗体阳性。血栓性抗磷脂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静脉、动脉或微血管血栓形成,其中灾难性抗磷脂综合征患者表现为累及多器官的血栓形成。产科抗磷脂综合征可出现反复流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先兆子痫及子痫。《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5月24日专文全面总结了抗磷脂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现状。本刊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风湿免疫科栗占国教授对此进行了述评。

 

 

 

抗磷脂综合征(APS)临床常见,且表现复杂,部分重症患者治疗棘手,临床预后差。APS可以出现多脏器受累以及病变快速进展,临床上误诊或延迟诊断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临床医生应对其高度重视。为了临床医生特别是风湿病专科医生能更好地了解APS,NEJM近日专文评价和分析了APS临床及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对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随着临床研究的进展,已经发现一些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表现并未被纳入APS分类标准,包括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心脏赘生物、网状青斑、青斑样血管病变、血栓性微血管病变、慢性血管闭塞性病变、认知功能障碍和皮质下白质病变等。临床上,若仅关注血栓形成和病态妊娠,会使大量患者诊断延误或漏诊。最近,新的APS分类标准正在制定中,有可能纳入上述临床表现,这将更有利于APS的早期识别及诊断。

 

磷脂抗体介导临床表现的可能发病机制概览

 

在APS的治疗方面,不少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证据支持。例如,对于没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单纯抗磷脂抗体阳性的患者,不推荐应用羟氯喹(HCQ)作为血栓形成的一级预防。针对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B细胞和补体的新治疗方法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领域。

  • 研究显示,利妥昔单抗对APS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青斑样血管病变、抗磷脂抗体相关肾病及灾难性抗磷脂综合征有效。依库珠单抗(eculizumab,抗补体C5单克隆抗体)对APS病态妊娠及血栓形成有治疗作用,并对灾难性抗磷脂综合征有明显疗效。

  • 从发病机制及个案和小样本临床研究结果看,雷帕霉素对抗磷脂综合征有治疗作用,但是仍需要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

  •  临床前探索性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及腺苷2A受体激动剂可能具有治疗作用,但需要在临床上进一步探讨。

 

值得一提的是,在APS的治疗中,“对血小板不低于50×10/L者可不做干预”的建议缺乏依据。这些患者多处于疾病活动期,应积极进行个体化治疗才能改善症状,必要时可给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对于血栓复发的患者,建议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HCQ治疗,推荐剂量为每日200~400 mg;对于高危妊娠期APS患者,每日给予HCQ 400 mg的临床疗效优于200 mg [2]。 需要关注的是,较大剂量HCQ已用于临床[3],但需要大样本长疗程的研究证实其安全性。对于传统免疫抑制剂,如吗替麦考酚酯及硫唑嘌呤,建议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剂量。至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及他克莫司,目前尚缺乏临床研究证据。由于其骨髓抑制的副作用相对较少,并且对免疫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显著,可能在抗磷脂综合征并发血小板减少的治疗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很值得进一步探讨[4]。

 

综上所述,该文评述了有关APS的最新研究进展,肯定了该综合征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主要发现,但部分观点值得商榷,需要进一步研究。近年来,国内同道已在APS领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进一步的探索将加深对其诊治的认识,并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

 

 

 

 

专家介绍

 

 

栗占国,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风湿免疫科主任,风湿免疫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风湿免疫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临床免疫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CMB杰出教授及吴杨奖获得者。 

 

目前为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名誉主委,国际风湿病联盟(ILAR)和亚太风湿病联盟(APLAR)前主席, 《Clin Rheum》和《Int J Rheum Dis》副主编,《中华风湿病学杂志》总编,《中华临床免疫与风湿病》总编,《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副主编,《Ann Rheum Dis》及《Nat Rev Rheum》等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风湿免疫病临床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发表论文近600篇,在《Nat Med》、 《Immunity》、 《Nat Genet》、《Cell Host Microbe》、《Nat Rev Rheum》、 《Ann Rheum Dis》等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译)和参编了《类风湿关节炎》、《风湿免疫学高级教程》、《凯利风湿病学》等风湿病学专著30余部。

 

 

 

 

 

欢迎来稿

 

如果你

关注科研进展,熟谙临床医学

洞察内涵规律,志在传播交流

 

我们期待

你将NEJM的医学之美,讲与我听

 

submission@nejmqianyan.cn

参考文献

 

 

[1] Garcia D, Erkan D.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he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N Engl J Med 2018;378:2010-21.

[2] Ruffatti A, Tonello M, Hoxha A, et al. Effect of Additional Treatments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ies in Pregnant Patients with High-Risk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 Multicentre Study. Thromb Haemost 2018;118:639-46.

[3] Furst DE, Lindsley H, Baethge B, et al. Dose-loading with hydroxychloroquine improves the rate of response in early, active rheumatoid arthriti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six-week trial with eighteen-week extension. Arthritis Rheum 1999;42:357-65.

[4] Merrill JT. Cyclosporin A in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Curr Rheumatol Rep 2003;5:382.

 

 

版权信息

 

 

本文由《NEJM医学前沿》编辑部负责翻译及编写,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中译全文由马萨诸塞州医学会NEJM集团独家授权。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collaboration@nejmqianyan.cn。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Copyright ©2018 Jiahui Medic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