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消息
编者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源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专家学者始终依靠科技进步,坚持自主创新,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这些前沿成果必将进一步推进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推动医学发展,造福更多患者。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张晓辉团队
血液病研究所张晓辉团队
发现血小板减少症
非免疫抑制协同治疗新选择
1月20日,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张晓辉教授团队关于低剂量利妥昔单抗(LD-RTX)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激素耐药或复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高水平期刊Blood(IF:23.629),并被选中提供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CME)。同期Blood发表评述指出其“进一步证明ATRA作为ITP新治疗的可能性及联合治疗的优势”。2022年1月27日NEJM Journal Watch(《新英格兰观察》期刊)发表评述,称该研究成果“是ITP非免疫抑制协同治疗的新选择”。
All-Trans Retinoic Acid Plus Low-Dose Rituximab Vs Low-Dose Rituximab in Corticosteroid-Resistant or Relapsed ITP(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低剂量利妥昔单抗对比利妥昔单抗治疗激素耐药或复发ITP)研究是一项比较ATRA联合LD-RTX与LD-RTX单药用于激素耐药/复发ITP治疗的多中心、开放、随机对照、由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共纳入168例18岁以上激素耐药/复发ITP患者,按照2:1的比例分为两组。
研究结果表明,ATRA联合LD-RTX组1年内总反应率显著高于LD-RTX单药组(80% vs 59%,率差0.22,95%CI 0.07-0.36);ATRA联合LD-RTX组6个月持续缓解率也显著高于LD-RTX组(61% vs 41%,率差0.20,95%CI 0.04-0.35)。ATRA联合LD-RTX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干燥及头痛/头晕。
研究团队
第一作者为2016级八年制学生吴冶君,通讯作者为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副所长张晓辉。
风湿免疫科栗占国团队
血液病研究所张晓辉团队
揭示类风湿关节炎免疫治疗新方法
2022年3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栗占国教授团队研究成果“低剂量IL-2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双盲、随机、对照研究”(Efficacy and safety of Ld-IL2 in combination with MTX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RA: a randomized trial)在权威学术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18.187)在线发表。研究证明了低剂量IL-2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分析了低剂量IL-2治疗有效的预测因子,探讨其作用机制,为这种类风湿关节炎新型免疫治疗提供了临床和实验依据。
研究纳入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进行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连续3个月低剂量IL-2治疗,随访3个月。研究结果证明,低剂量IL-2联合甲氨蝶呤可显著增加治疗有效率,显著降低临床的疾病活动指数(CDAI)、简化的疾病活动指数(SDAI),从作用机制上进一步提供了低剂量IL-2治疗的实验依据。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于难治性RA,伴血管炎患者,该治疗有效,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无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感染等。这些结果提示,低剂量IL-2在RA的治疗有疗效预测指标,安全性良好。
研究团队
张晓盈博士为本文第一作者,栗占国教授、何菁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受到澳门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基金支持。
胃肠外科申占龙课题组
血液病研究所张晓辉团队
揭示亚洲人特异性的IgG1记忆性B细胞抗原受体变异体对结直肠癌有抵御作用
3月15日,胃肠外科申占龙课题组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免疫学研究所刘万里课题组合作攻关,在IgG1记忆性B淋巴细胞调控结直肠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著名生物医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IF:14.143)发表研究论文An Asian-Specific Variant in Human IgG1 Represses Colorectal Tumorigenesis by Shaping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该研究揭示了亚洲人特异性的IgG1记忆性B细胞抗原受体膜联免疫球蛋白IgG1重链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变异体(简称为hIgG1-G396R)抵御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并分析了IgG1记忆性B细胞在重塑肿瘤抗癌微环境中的作用机制和潜在应用。
研究者们对千余例结直肠癌患者队列进行流调分析,发现hIgG1-G396R变异体可能是结直肠癌患者的重要保护性预后因素,揭示hIgG1-G396R在结直肠癌领域具有作为患者预后指标的应用潜力,为患者的生存预测、用药指导等提供参考价值,也提示IgG1+ B细胞过继转移可能是癌症免疫疗法的有力策略之一,并激励更多的研究者们探索将B细胞应用于免疫治疗的可能性。研究结果为临床不同基因型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水平和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合理的预测,也为记忆性B细胞进行过继转移治疗癌症提供了创新性的研究模式。
研究团队
刘万里课题组已毕业杨冰博士、申占龙课题组已毕业张振博士、刘万里课题组队已毕业陈相军博士为本文的并列第一作者。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万里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申占龙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风湿免疫科栗占国团队
血液病研究所张晓辉团队
发现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与肠道丁酸菌群产耗失衡相关
2月11日,Science Advances(IF:14.136)在线发表了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栗占国课题组有关肠道菌群调控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论文Intestinal butyrate-metabolizing species contribute to autoantibody production and bone eros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该研究通过宏基因组和代谢组学分析发现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肠道丁酸相关菌群失衡,与患者自身免疫异常及病情程度有关。
研究者通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层,利用quasi-paired方法对肠道菌群的分析,结合体内体外实验揭示了丁酸及相关肠道菌群在RA发病中的机制,发现丁酸代谢菌群失衡可减少丁酸含量,进而促进RA抗体的形成和骨质破坏。课题组还进一步探索了丁酸调节RA患者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达,补充含丁酸饮食可有效抑制实验性关节的发生发展,通过促进Treg细胞和抑制Tfh细胞分化,进而改善免疫稳态。研究结果表明,肠道菌群及丁酸代谢通路在 RA 发病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临床应用丁酸治疗 RA提供了实验依据。
研究团队
风湿免疫科何菁教授、李静助理研究员和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楚亚男、南方科技大学孟庆仁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栗占国教授、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康禹副研究员和于军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大-清华生命科学中心(CLS)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的资助。
血管外科张韬课题组
血液病研究所张晓辉团队
从单细胞角度揭秘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张韬课题组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利教授课题组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全军血管外科中心郭伟教授课题组在Theranostics杂志(IF:11.556)上发表了题为Dysregulation of interaction between LOXhigh fibroblast and smooth muscle cells contributes to the pathogenesis of aortic dissection(成纤维细胞与平滑肌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失调是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之一)的相关研究。该研究找到药物治疗AD的新靶点,并为实现AD早期预诊和快速分诊提供了可能。
张韬课题组专注于探索血管稳态和疾病发展中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功能靶点,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证明了从调控细胞间相互作用的角度治疗AD的可行性,既为以后AD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日后AD的药物治疗找到了新的靶点,即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状态转化。同时,这项研究首次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完成了AD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即证明了单细胞测序技术在临床诊断方面的作用,也为日后AD的早期预诊和快速分诊提供了可能。
研究团队
该项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金项目的支持。张韬、陈奕男和姚芳是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王利、郭伟和周冰莹为共同通信作者。
来源 | 科研处、血液病研究所、风湿免疫科、胃肠外科、血管外科
编辑 | 余弦、师雨
声明 | 如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微信号:rmyy 1918),文中个别用图来源网上,如涉及侵权,请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