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指南
雷公藤
作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 时间:2012-7-12 9:39:00 浏览次数:5482 次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 ordii Hook)为卫茅科植物,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又名黄藤、黄藤木、黄腊藤、断肠草等。雷公藤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生育、抗免疫、抗菌等多种活性,近20年来被广泛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慢性肾炎、慢性肝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各种皮肤病,有一定效果。其中治疗RA的总有效率达87.6%~95.3%。
(一)化学成分
从1936年首次报道从雷公藤根部提取萜类色素雷公藤红(tripterine) 至今,国内外学者已从雷公藤属植物中分得近70种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类、萜类及糖类。其中,从雷公藤秋季叶子中得到九个二萜化合物,它们分别是雷公藤内酯酮、16-羟基雷公藤内酯醇、雷公藤内酯二醇酮和雷公藤内酯等。近年来研究证明雷公藤中主要活性成分是环氧二萜内酯类。
(二)毒理研究
1、对内脏的损害
(1)对肝脏的损害:对雷公藤及其单体的毒理病理学研究发现雷公藤急性中毒对肝细胞有轻度毒性作用,有时可见肝细胞轻度脂肪变性,偶见灶性坏死。
(2)对胃肠的损害:在动物急性中毒实验中发现雷公藤引起中毒小鼠胃底部明显充血,肠道无规则散在溃疡。
(3)对肾脏的损害:雷公藤对大鼠肾脏造成不同程度的肾脏形态学改变包括肾小管上皮浊肿,间质内淋巴细胞增多、血管扩张、部分肾小球囊扩张及毛细血管球缺血。
(4)对心脏的损害:雷公藤及其制剂所致大鼠急性中毒实验发现,心肌损害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微小肌溶灶形成,灶内心肌纤维肿胀,分离或溶解,线粒体游离于分散的心肌纤维间。
2、对生殖系统的损害 雷公藤对胚胎发育有一定毒性,死胎率明显增高。且能干扰大鼠睾丸初级精母细胞内DNA的合成。使小鼠睾丸组织生精小管内初级精母细胞和精子明显减少,精原细胞和支持细胞也有所减少。雷公藤对睾丸的影响可能是导致不育的原因之一。
3、对血液系统的损害 雷公藤及其制剂可引起实验动物白细胞及红细胞减少,可诱导血栓性浅静脉炎及形成血栓。说明雷公藤内酯醇对细胞具有毒性。
4、对免疫器官的损害 雷公藤可致大鼠淋巴器官萎缩和淋巴组织内淋巴细胞坏死,数目减少。
5、局部刺激的毒性 雷公藤内酯醇对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均引起明显的红斑和水肿反应,表皮真皮呈炎症反应。
(三)雷公藤制剂治疗RA的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 雷公藤内酯抑制PGE2的产生及选择性抑制COX-2的表达,同时减少IL-1、IL-6及TNF-a的产生,从而达到抗炎及阻止软骨破坏的作用。雷公藤多甙可以抑制COX-2 及NF-κB的表达及炎性因子TNF-α、PGE2浸润,抑制CC趋化因子的表达。雷公藤内酯能减弱氧化应激反应,阻止NFNF-κB的持续激活及减少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而发挥抗炎作用。
2、免疫抑制作用 雷公藤多甙抑制CD4+T细胞,通过抑制T细胞IL-2mRNA和IL-2RP55mRNA的转录,并促进已转录IL-2mRNA的降解而实现其免疫抑制作用。雷公藤内酯通过抑制人单核细胞分化、突变及未成熟细胞的功能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3、对滑膜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雷公藤单体T4对IL-1刺激引起的关节滑膜成纤维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并可通过拮抗软骨的破坏来减轻关节炎症和关节破坏,最终达到控制和改善骨关节的功能活动。
4、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雷公藤内酯能阻止静止的T细胞增殖,使活化的T细胞凋亡;雷公藤甲素能诱导CD4+T细胞凋亡;雷公藤红素能诱导人肥大细胞系(HMC21) 细胞凋亡,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从细胞分子水平阐明雷公藤抗炎及免疫活性。
(四)临床应用
1、雷公藤多甙片:每片含雷公藤多甙10mg,具有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慢性肾炎、蛋白尿等症。口服,每公斤体重一日1~1.5mg,分三次饭后服。一般首次足量,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或间歇治疗。本品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2、雷公藤片:每片含雷公藤甲素33μg,具有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口服,一次 l~2片,一日2~3次。
(五)不良反应
服药期间可引起月经紊乱,精子活力及数目减少,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停药后可恢复。本品可导致肝损害,出现黄疸、肝大、肝功能异常,及时停用,予以常规保肝、退黄等治疗,症状在7~14天消失,肝功能恢复时间为14~26天。偶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胃痛、腹泻。有严重心血管病和老年患者慎用。孕妇、育龄及儿童患者忌用。